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因地制宜清淤 回归自然生态 秀洲土洋结合科学处置淤泥
2016年4月23日 13:32 来源: 嘉兴日报 记 者 王 绘 丁 珩 通讯员 陈伟杰 董时纲

  昨天一早,位于市区龙盛路旁的万兴桥港,捻河泥“土专家”朱全观站在水泥船中,将一勺勺淤泥舀入河岸旁的围栏中。

  水系封闭,清淤船进不来;两岸是住宅,水力冲浆行不通,高照街道治水办想到了围淤培土的土办法。“这道围栏由木桩、沙包、土工布组成,既能阻挡淤泥回流到河中,又不影响水的渗透。”该街道治水办常务副主任周金玉说,“等淤泥沉淀后,再种上植物,就能把淤泥固定住,还能成为河道一景。”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自2012年秀洲区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以来,治污清淤就被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课题。通过购置绞吸式清淤船,与中科院合作,科学处置淤泥,与产业结合,淤泥再利用……秀洲区探索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创新试点。

  随着今年“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秀洲区围绕淤泥的科学处置,立足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全面提速淤泥处置工程,实现自然生态的回归。

  磻溪小学桃园校区北面有30亩左右的水田,一条管道将500米开外的解放河淤泥排到这里“安家”。一个月之后,深约0.5米的淤泥层将“瘦身”一半,直接种上今年的首季水稻。

  “解放河全长900米,清淤土方约6000立方米,采用的是水力冲挖清淤还田的方式。”新塍镇水机站负责人黄雪芳说,还田的淤泥富含水稻生长的营养成分,在第一年水稻成长期无需施加任何肥料,不仅减少了淤泥的二次污染,也降低了施肥对水体的污染。这项技术仍在试点推广,事后通过现场调查,掌握河道清淤还田实现增产增收的底细。

  植物培土就地利用,水稻培肥还田利用,因地制宜,殊途同归。面对如何处置全区范围内千万立方米淤泥这一重要课题,秀洲治水人员迎难而上。

  在油车港镇南官荡,一条由湖荡淤泥加固的麟堤横跨在800余米宽的湖面上,结合麟湖新城“一湖两堤三岛八景”的规划,南官荡的湖荡淤泥“自产自销”。

  “现在已经完成了南官荡南荡的清淤,清淤土方主要用在湖堤、护岸的加高加固以及1300亩水上植物园的莲藕用土。”该镇党委副书记蔡益宾说,南官荡清淤量大,出路确实是难题,但是麟湖新城的规划为清淤土方的安置指明了方向。

  展开秀洲区五镇两街道的河道清淤平面图,1858条河道(浜)纵横交错,特别是秀洲北部水域宽阔的36个河荡,工程量特别庞大。“我们估算了一下,这些河荡的水域面积相当于18个南湖,由于长时间的淤泥堆积,如果全面清理的话,清出的体量可堆出50多个南湖湖心岛。”区水利局相关人员说。

  这么大的体量如何处置?淤泥如何快速干化?清淤经费如何落实?方方面面的问题,成为该区域深度治水中需破解的一块短板。

  “围绕工程项目化、项目计划化、计划责任化,在‘十三五’期间,秀洲区计划清淤1000万立方米以上,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将是秀洲破解淤泥科学处置难题的方向。”秀洲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先规划后实施,先检测后清淤”的原则,秀洲区将土洋结合,多途径推进资源化利用,实施淤泥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置利用,在“回归自然”中避免淤泥“二次污染”。

标签:生态 责任编辑: 胡佳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