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站在风口的嘉兴文化创意产业,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发生怎样的裂变?
在“十三五”规划中,嘉兴将文化产业列入八大千亿级产业。文化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其中的关键之一,而“互联网+”则被认为是产业结构转型的支撑条件。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嘉兴五县(市)两区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创企业,一探文化创意在“互联网+”的催化剂作用下,将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
文创园区,走向3.0、4.0模式
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时代,文创园区由原先的“1.0房东式运营模式”到“2.0房东+经纪人模式”,如今已是“O2O的3.0模式”。
嘉兴目前有19个市级以上的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一个,省级三个。作为我市最早的创意产业园区,也是嘉兴唯一的省级电商产业示范基地,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已集聚各类创意及配套企业396家。
互联网+文创,无疑具有先天优势。
“文创产品的互联网化有两个关键环节:互联网化的成本以及艺术家等文化创意生产者自身的互联网认知度。”园区副主任傅政霖认为,电商平台销售,双方的交易和认知度较低,而艺术家等创意生产者或曲高和寡,或欠缺推广能力,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艺术家等创意生产者有创作激情,有品牌影响,但艺术品大众化之路并不顺畅,经营状况并不好,专利意识也不强”。
围绕这两个痛点,园区引导艺术企业进行市场化立足,形成造血功能,同时打造互联网生态圈,从技术上打破壁垒。在调查中,他们发现,人才和资金是文创企业发展的两大瓶颈,因此,园区设立了专门的风险投资机构,已经发起三轮投资基金,也有专门的人才人力资源服务和培训机构。此外,通过技术、服务、仓储、物流等十大生态产业链的打造,帮助文创企业存活。
目前,园区正在开发虚拟嘉兴创意产业园区,今年上半年将上线。在这个虚拟园区里,园区拥有的资源,不仅向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还将与园区外企业共享。“我们的园区正在向4.0模式进军,从建立硬件、集聚企业,到政策鼓励引导、服务支持,再到打造互联网生态圈。未来,希望借助互联网,不仅辐射园区,而且是个开放、个性的产业社区。”
去年6月,光魔网正式上线。这是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合作实验区海宁基地借力互联网的“大招”。
影视交易、文学版权、拍摄场地、器材道具、企业库,光魔网五大内容板块清晰地对应了网站的定位:为国内外影视制作和播出机构搭建专业水准的信息发布平台、版权交易平台、专业服务平台。
光魔网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的影视资源交易平台。截至去年11月底,光魔网影视版权部共签版权435部、文学版权210部。
相较于其他单一的IP交易平台,它提供一条龙多方面服务。目前,网站已完成浙江省内(除横店)和上海等12家影视基地的资源整合。
作为嘉兴市唯一的国家级文创类产业园区,2015年12月,海影牵头成立了中国(海宁)网络影视编剧联盟,依托光魔网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为影视剧投资、影视知识产权转化、影视编剧、后期制作、影视衍生品的开发等服务。
针对市场上有剧本、有团队却没钱的情况,海影正计划引进公司,开展影视众筹,解决资金瓶颈。
“如果说文创产业园区3.0是O2O,那光魔网已经在做了。我觉得4.0应该是资本的时代,而海影目前正处在中间,可以称之为3.5阶段,既做线上线下交易,又推进资本的运营。”海影管委会副主任张健琪认为,最终只有靠资本市场,才能支撑影视产业做大做强。
南北湖影视文化产业园的“互联网+”之路,则是联手网络作家,于作品的前期创作中植入影视基地元素,在互动中谋求多元发展。
张健琪认为,从单向的影视播放,到多元化、互动式的合作与服务,再到影视众筹解决产业链中资金的痛点,影视文化产业园借助互联网,将创造更多可能。“互联网+影视”还可以跟本土产业结合,皮革、经编、家具等传统产业都可加入,形成影视衍生产业。在带动传统企业转型的同时,碰撞出更多创意的火花。
在海宁,南关厢历史街区到处是海宁文化的元素,这里的灯彩远近闻名。
海宁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主任张镇西就在南关厢办公。他希望依托历史街区,把灯彩文化做成产业。
历史街区是体验式、形象型。在这里,设置有灯彩艺术馆,展示全国14个灯彩非遗。
灯会则是平台,“对民间艺人来说,市场是短板,我们以前帮着找中介机构,但很多中介认识不到非遗项目的价值。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帮助灯彩艺人推广灯彩。找到关键的几个点,将这些点解决,整个链就活了。”
但仅靠硖石灯彩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在张镇西的设想中,海宁灯彩的产业链要集聚全国小灯种。“这种集聚不能单在线下进行,也要做线上经济。开发电子商务,做O2O的形式,打造几个小灯种品牌,向外推广。”目前,他们和采遗网合作,将采遗网的灯彩板块拿下,并已有不少精美的小灯上架。
海宁文创产业办公室创办了两个微信公众号:江南灯彩艺术节和尚海宁,分别代表着下辖的两家公司:锦绣江南灯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做灯彩产业,文旅创意控股有限公司则开发旅游伴手礼等各种文创产品。去年底开始,他们已开发出尚海宁品牌名人系列、皮影系列、金庸系列、灯彩系列等文创产品,除此,还有灯彩的手工体验包。
张镇西认为,发展文创产业,首先要理清的是文创产业的概念,这样才有抓手。“文创产业作为新事物,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也有不同的统计口径。”他觉得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是文产+创意产业,有创意附加值的传统工业,都属于文创产业,但现有的统计口径无法统计出创意这种无形价值。“怎么来做,哪些人来做,怎么管,怎么统计?”
张镇西的疑问,带有普遍性。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面对相同的困惑。
互联网+文创,化学效应有点大
文创与互联网先天亲密。有学者认为,创意产业伴随互联网而生,它区别于文化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线上生产销售。
姑且不论观点正确与否,无可否认的是,互联网与文创会撞击出炫目火花。互联网打破了文化与产业的壁垒,也链接了文化与商业的价值。
2015年,浙江梅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重水美术馆一拍即合。
在梅树董事、总经理林涛的名片上,印着一行小字:中国文化,电商复兴。这正是梅树和美术馆合作、与艺术家签约的初衷。
艺术家们在陶瓷粗胚上作画、写字,再烧制成茶具、摆件、花瓶以及实用品,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出现在老百姓生活中。
线上虽然有紫砂和陶瓷制品出售,但多数看起来低端。他们想做真正的艺术品。
梅树在京东、淘宝、1号店都开设网店,出售艺术家们的作品,接受消费者指定艺术家和内容的私人定制,也售卖设计师自主开发的常规产品。除了艺术衍生品,还推广艺术家们的字画。
梅树拥有自主设计团队,在景德镇和宜兴都有工作室。目前和他们签约合作的艺术家有八九位,交流的艺术家近二十位。“做大众化产品,我们不打艺术家品牌,统一以红梅树的品牌出现。精品才有艺术家签名、落款,搭配鉴定证书。”
互联网只是渠道之一,品牌才是硬道理。欲使中国文化实现电商复兴,“梅树”作为“互联网+”艺术的缩影,非常典型。而桐乡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则代表着非遗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探索。
2001年,丰同裕便以企业网站的形式进行线上销售。2003年左右,在淘宝开了官方网店。那几年,线上收益最好时能达到销售总额的15%。
网络给丰同裕带来的不仅是销售额,还有知名度。“过去,丰同裕在外地的名气并不大,是网络扩大了我们的名声和视野。”对此,董事长哀警卫感受明显。“线下已有14家直营店,北京、上海、天津都有。网络让我们与消费者零距离,消费者的意见可直观反馈。我们也愈加明白,传统工艺不能只卖产品,还要卖文化。”
网络对老字号来说,是新的销售渠道、推广渠道,是传统操作达不到的。
然而,近两年,线上销售不升反降,从15%降为10%。
在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丰同裕暂停了网上业务,同时对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作调整,推出丰同裕和草木染两个公众号,着手品牌文化建设,通过微店和官网进行产品推广销售。至于淘宝店,只做推广宣传。
与丰同裕类似,竹芸逸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也是基于传统民间工艺的文创产业,它做的是竹编。
总经理钱利淮是竹编产业基地乌镇陈庄村人,其祖父曾是嘉兴市级非遗乌镇竹编传承人。学工业设计的钱利淮,在大学时,才知道祖祖辈辈从事的竹编有其价值,毕业后,开始了竹编设计制作的创业。
如今,除了淘宝店和微信小店,他在乌镇、梅花洲、天目湖都有实体店。线上销量占总销量的四分之一。
和众多创意生产者一样,在互联网时代,竹芸逸品产品的销售半径增加,但盗版也更加迅捷。文创产业作为知识产业,知识产权却维护困难,专利申请周期也很长。同时,面对愈来愈鱼龙混杂的电商平台,愈来愈惨烈的价格竞争,又加上线上销售的特殊性,真伪难辨,竹芸逸品和丰同裕一样遭遇了线上销售占比下滑的情况。
好在钱利淮足够清醒,早在电商份额下滑时,已开始开发竹编体验项目,提供原材料和结构图,让顾客体验竹编的乐趣。“只卖成品,年轻人永远没法加入。”钱利淮相信竹编体验拥有好的市场,将成为公司今后主打产品。如今,他已和苏州诚品书店达成协议,4月入驻,和上海无印良品的合作也在协商中。
转向做体验,是形势所迫——艺人在不断流失。走普及之路还是精品之路,钱利淮不得不作出选择。“我们走普及(之路)。但普及和精品不冲突。我们对市场分层。”在其淘宝小店中,依然保留一些价格不菲“炫技”的竹编制品出售。
互联网使其知名度大增,不少来自全国甚至国外的教授和手工艺人来交流,让公司多了许多出谋划策的人。在乌镇开设竹编体验教室就是大家的建议。
钱利淮也认为,不仅要卖产品,还要卖文化。丰同裕将草木染做成课程免费走入学校,在中港城开设了蓝印花布非遗客厅。竹芸逸品也有类似的选择:线上,做竹编文化介绍;线下做艺人采访,记录竹编老艺人影像。“我们想建立一个系统,希望为竹编的传承尽份力”。目前,桐乡植材小学和传媒大学都已有了竹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