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画乡韵  >  文说画乡事
金花绽放——看秀洲四姑娘"三八"节画展
2016年3月4日 09:03 来源:南湖晚报 N廖开明 张建中


  
   厉坚芳《艳阳天》

  陈寒英《晒幸福》

  吴利英《小夜曲》

  杨月萍《江南丝绸村》

  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在文化馆隆重推出四位优秀女画家作品展。她们都是该区教育系统的一线教师,肩负着学校孩子们的美育重任,她们又是现代民间绘画的高手,绘画出手不凡。美丽的秀洲水乡,不仅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还是闻名中外的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这四位土生土长的女画家融入其中,几年来创作成绩显著,秀洲区特为她们每个人创建了个人画室。共同的爱好使她们走到了一起,或教学、或创作、或采风、或聊天……人们称她们为”画乡四金花“。三八佳节办画展,展示她们创作的80余幅佳作,展现出金花们各自的风采。限于篇幅,每人仅选出两幅代表作来赏析。

  厉坚芳,在秀洲这个现代民间绘画群体中,她的色彩表达是出众的。她画的《鱼之乡》以蓝色调表达出一首优美的渔乡小夜曲。幽静渔乡夜,捕鱼人已归,渔船泊岸,风平浪静,明月照映,似有鱼儿逐月嬉,更有湖鸥掠影。这诗般的画境怎不叫人神往陶醉!她的另一幅《艳阳天》则以红色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在灿烂的阳光下,渔家老小忙碌着,有剖鲞、有搬、有提、有挂晒、忙得不亦乐乎。她大胆地将排排挂晒的鱼干,画成各种红色,不仅给人以暖融融的幸福满足感,更表达出红火、热烈、丰收的喜悦之情。色彩如同音符是表达情感的,厉坚芳深谙此理。

  陈寒英,她最擅将童年趣事画成美妙的画令人怀旧感慨。《晒幸福》是画她儿时故事。梅雨初晴,在久盼的暖阳中,家人总会把压箱底的衣物翻出晾晒,除湿去霉。五颜六色的衣物铺满小院,鸟瞰式构图将衣物一览无余,浏览中勾起多少往事回忆:那是三岁生日爸妈给我买的花衣、这是上小学时添的运动服、还有春节购的新袄……当妈妈翻出当年她的新嫁衣时脸上泛出幸福微笑。缘物寄情,幸福感顿生。她画的《小村面馆》也是童年记忆。那年,叔婶在村头开了家面馆,她们善良诚信,生意兴隆,引来不少食客,面馆成为村里忙碌人们的“加油站”。画农家寻常生活,从这个侧面反映农民奔小康朝气蓬勃的行进节奏。

  杨月萍,她以细腻抒情见长。用黑白版画形式表现渔家生活的《幸福小船》,小渔舟里,歇乏的渔民正享受着轻松休闲的时光,父亲逗耍爱子,兴奋将其抛向空中,父子嬉笑声,引得一旁补网的母亲也乐开怀,共享这天伦之乐。别看现在小船在细浪中轻摇,就是在狂风恶浪里他们也是生死与共,风雨同舟的一家,这正是幸福之所在吧。她画的《江南丝绸村》,她在村里长大,最熟悉。享誉“丝绸之府“的秀洲,几乎家家都养蚕桑。在丝绸村里,人们在剥茧子、织丝绸……到处都闪动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精美的丝绸品是他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备受外国游客的青睐,爱不释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实施,地处“长江经济带”的秀洲会更兴旺,“丝绸村”将会迎来更多的各方游客。

  吴利英,她最能敏锐地发现身边农家的新鲜事,她的《小夜曲》画的是原来村里的唢呐队,现在学起了吹奏萨克斯。当夜幕降临,在树下演练,优美的旋律在宁静的水乡回荡,这反映出当今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农民富裕了,农家喜事多,《笑声十里》就是表现农民娶亲的情景。鲜花盛开的春天,在乡间大道上,出现了一行别样的婚礼队伍,不是汽车长龙,而是装点喜庆的自行车迎亲队。看,新郎驾车载着穿婚纱的新娘,迎着春风奔向婆家新房。后面紧跟着是年轻人组成的婚庆乐队,婚礼进行曲和欢笑声,响彻田野,岂止笑声十里,这充分表达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诗文书画赞颂家乡之美,在秀洲是有传统的。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清代,当地著名诗人、学者、词学大师朱彝尊,因客居寂寞,思念家乡,就写了著名的《鸳鸯湖棹歌》,以百首大型组诗,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诸方面,表现了嘉禾平原的广阔生活情景,其中既有幽丽的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又有繁荣的经济活动,都市风貌及历史传闻、民俗风情,充满着浓郁的诗意,洋溢着特有的水乡风味,给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提供了一份爱祖国、爱家乡的宝贵教材。记得几年前,秀洲教育文化部门曾发起“鸳鸯湖棹歌”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农民画、剪纸创作比赛,四位教师女画家有参与其中,指导过孩子们的创作,为传承这优秀文脉尽过力。今天,她们发扬光大这优良传统,为赞颂新时代家乡美大显身手。看她们的精湛画作,我们不禁由衷地发出“秀洲女儿画家乡,洋溢赤子才情,真挚质朴、童心未泯、诗意盎然、赏心悦目”的赞叹。

  (注:廖开明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助理、张建中为嘉兴市秀洲区文化馆馆长)
 

标签:农民画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