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丝璐品牌十周年特卖会1月1日至1月5日举行,转发集满20个赞还能拿免费羊毛衫!”前些日子,这条消息瞬间在市民李小姐的微信同事群中炸开了锅。各群员纷纷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在坐等20个“赞”的同时,已经对即将到来的特卖会蠢蠢欲动。
年关将近,各大厂家纷纷出“大招”,记者的朋友圈也时不时被各类工厂特卖信息给“刷屏”,去工厂店淘货,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血拼”新阵地,超低折扣价为工厂店攒足了人气,也让商场店铺等“羡慕嫉妒恨”不已。
工厂店,这种源自国外的销售模式,近年在嘉兴遍地开花、方兴未艾。初具规模的“前店后厂”模式,由于砍掉了中间重重费用,打通了从厂家直接到顾客的渠道而受到越来越多服装厂家和大众消费者的欢迎。不少厂家认为理性消费时代已来临,营销重提“酒香不怕巷子深”,消费直指“产品价值回归”。
在实体销售备受电商冲击的今天,低利润空间、高服务标准,同时又可以现场体验的工厂店,是否能成为区别于传统实体商业模式和电商模式的一片商业新蓝海?企业为何热衷于开工厂店?这种新模式的续航能力如何?
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我市几家颇具代表性的工厂店,为读者带来“新鲜出炉”的一手消息,共同来探索工厂店模式的生存之道。
现象
——工厂店“开开开”、消费者“买买买”
200余款女士羊绒衫150元起、500余款羊毛衫200元3件……记者点击欧丝璐品牌特卖链接内的促销信息,果然够低价、够诱人!
虽然没有做太多的营销,但是通过朋友圈相互转发,欧丝璐特卖会现场第一天用“火爆”来形容也不为过。
1月1日,市民付小姐一早就带着老妈、老公和孩子,从嘉兴出发开车赶到位于桐乡濮院的欧丝璐特卖会现场。经过前期线上比价,付小姐对自己何时该出手已经了然于心。半天下来,付小姐已经为全家老小拿下了8件“战利品”。
消费者来工厂店“血拼”,拼的是“钱包厚度”和“出手速度”。事实上,厂家为了组织一场特卖会也需要足够“拼”。
欧丝璐品牌负责人段盈告诉记者,今年是欧丝璐第一次“试水”工厂特卖,场面的火爆程度远超出预期。
“一开始我们备了100万元左右的货,没想到1月2日下午备货已经不够了,很多款式都已经售罄了,我们马上开始组织货源,进行大规模补货。”段盈告诉记者,截至1月4日,此次工厂特卖活动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50万元。不仅如此,由于不是专业门店,工厂店内的销售工作全由内勤人员担任,不管是面料采购师、打板师还是设计师,全厂动员齐上阵。
说到品牌工厂特卖会,我市的“第一块牌子”莫过于雅莹的“淘淘乐”。自2010年推出“淘淘乐”至今,这似乎已经成为很多嘉兴人心目中一年一度的购物盛会,其在嘉兴市民心中的“血拼地位”丝毫不亚于“双十一”。
“淘淘乐”项目负责人钱先生告诉记者,每年的“淘淘乐”不仅吸引了大批本地消费者,还有大量从外地特地赶过来的雅莹“死忠粉”,“近的有上海、杭州开车过来的,远的有从北京、山东坐飞机过来的。去年11月份活动期间,还有个孕妇从江西专程坐火车赶过来。”
消费者如此“捧场”,高额的业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据钱先生介绍,去年11月,为期5天的工厂特卖共售出商品数量逾10万件,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收银员是真正“数钱数到手抽筋”。
除了阶段性的品牌工厂特卖深受消费者欢迎以外,在市区创业路上的嘉兴南湖创业园内,还隐匿着大大小小二三十家常年销售折扣商品的工厂折扣店。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虽说没有做营销推广,愣是凭口口相传也让这相对偏远的园区内的一众工厂店形成了一番“小气候”。
园区内的“佳布瑞”双面呢大衣工厂店的总经理莫先生告诉记者,虽然这家店开了才两个多月,但是生意比预期来得要红火。莫先生说,到目前为止,这家几乎无成本的“厂中店”已经为公司增加了几十万元的销售额,接下来,他准备将工厂店的面积再扩大一倍。
探索
——工厂店如何成为一片商业蓝海?
虽然工厂店的模式已经存在多年,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2013年才是工厂店的爆发之年。也就是这一年,淘宝“双十一”全面发力,支付宝交易额破350亿元,相当于当年中国日均社会零售总额的四成。
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商业用地租金渐长、渠道费用不菲、店铺维护费用高昂外加电商严重冲击等原因,让传统百货业的生存如履薄冰。而看似风光的电商也因运营费用颇高而让许多商家不堪重负。据了解,目前电子商务网站的物流成本在5%至6%,广告和流量成本约4%,人工成本(包括技术管理、客服等)为4.5%,综合运营成本在15%左右,和实体店铺相比并不占很大的优势。
就在电子商务与传统百货业厮杀正酣之际,工厂店却在两强夹缝中悄然生长。这种模式以“高性价比”吸引人流,以“线下体验”打造消费闭环,俨然成为许多依赖于传统百货和销售门店的厂商拼命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
“折扣力度确实大,比‘双十一’、‘双十二’还要便宜一些。”付小姐说,搞特价人多,排队自然免不了,但是想着全家老小满满一购物袋的“战利品”,还是觉得很值,“8件衣服,算上路费,比网上还要便宜几百元呢!”
记者走访发现,不论是商家还是顾客,都毫不避讳“性价比”是工厂店的第一生命力这个不争的事实。工厂直接到消费者,摒弃了分级批发商、分级代理等中间繁冗环节,消费者购买起来更加方便,也无需再为中间环节买单,工厂也更轻松,无需再把利润的“大头”分散到各个中间环节。
“这等于是把利润直接让给了厂方和消费者,是一种双赢的消费新模式。”雅莹的钱先生说,“这是一块‘商业蓝海’,给企业提供了尝试‘工商结合’的机会。企业需要这样的机会,消费者也需要这样的实惠。”
除了价格优势,不少厂家和消费者都认为,“客户体验”是工厂店之于电子商务的一大根本优势。
“很多消费者不愿意去商场购物,一个是觉得价格贵,还有一个是觉得交通不便、停车麻烦。”位于桐乡的古希尼工厂店的老板俞永祥说,虽然他的工厂店不在市区,但是拥有足够的停车位,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交通路网的完善,将会吸引越来越多周边2小时交通圈内的消费者前来购物。当然,在店内的购物体验方面,俞永祥也不敢马虎,冷暖空调、休息区域、饮料茶水、试衣导购等也是一应俱全。
虽然雅莹“淘淘乐”的活动永远不缺追随者,但是该品牌还是努力在客户体验上下功夫。“我们去年的活动场地达到了3000平方米,客户排队时间也大大缩短了。”活动负责人说,过去“高峰时段”需要排队2小时才能进场的情况已经得到大大改善,从去年的活动来看,基本上排队半小时以内就能全部入场。
调查
——众品牌纷纷试水为哪般?
虽说“工厂店”是个舶来品,但是这几年在国内的发展可谓是风生水起。记者以上走访的品牌也只是嘉兴众多工厂折扣店中的零星一角,在濮院、海宁、平湖等服装企业的集聚地,更是催生了大批“依厂而建”的工厂店。
如果说众多消费者因为追求“实惠”和“体验”而选择工厂店显得“合情合理”,那么又是什么动力促使众多企业投入大量精力来探索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呢?
去库存!
各企业做工厂特卖的理由纵有千百般,但是“去库存”是所有企业做工厂特卖的共同“诉求”。
事实上,由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各类成本上升、电商冲击等因素,销量下滑、库存增加已经成为一众服装企业的难题。在服装行业,15%的库存被认为是可控的。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去年浙江不少服装企业的销售额下滑,库存率也一路飙升,甚至有企业库存超过50%。
欧丝璐的段盈坦言,欧丝璐的一大问题就是存在一批“呆滞库存”。所谓“呆滞库存”就是时间长、款式旧,和品牌定位已经不相符且库存量较小又不适宜正常销售的库存款式。“我们的工厂特卖用这批超低价货来‘打头阵’,既吸引人流又解决了‘呆滞库存’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除了去库存,增加营收无疑也是众多商家对这片商业蓝海趋之若鹜的一大重要原因。
虽然雅莹的钱先生并没有透露雅莹“淘淘乐”五天的销售额,但是10万件的销量加上雅莹商品不菲的单价,销售业绩应该相当可观。欧丝璐在没有做大范围推广的情况下,四天也已达到150万元的销售额。
俞永祥告诉记者,在这个“现金为王”的时代,工厂店让工厂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只要在保本的情况下就能自行定价出货,及时回收本金,对规模不大的企业来讲是一大发展突破口。俞永祥透露,他的工厂店于去年12月8日正式开业,到12月31日就卖出了近1400件商品,销售额突破了40万元,“按照这个形势估计,工厂店这一块全年可为企业创造500万元的产值。”
思考
——工厂店何以为继?
抱团发展、不忘初心或为上策
虽然现在工厂店的发展颇为迅猛,但是这种模式的续航能力如何我们仍处于观望状态。有业内人士指出,工厂店可借鉴奥特莱斯名牌折扣店的商业集群模式,整合各类品牌企业,形成品牌工厂店集群的新兴业态,甚至可打造成本地的旅游、消费新地标。
的确,奥特莱斯购物村已经成为欧美众多国家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不论是意大利的The Mall还是英国的Bicester Village,都是许多消费者出国必到的“血拼圣地”——各大品牌纷纷入驻,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益。
而国内在这块领域的探索也并非一片空白。就在不远的绍兴,当地数家企业已经开始以“工厂店联盟”的形式抱团取暖,成为业内“吃螃蟹的先行者”。
这家“工厂店联盟”位于绍兴袍江区,卖场设在浙江诸氏方圆服饰有限公司的工厂内,面积1300余平方米。目前,一共有包括诸氏方圆在内的七家服装企业参与其中,涉及十余个品牌,开辟了毛衫、男装、女装、童装、羽绒服等区域。
就目前来看,嘉兴的一众工厂店大多还在“单打独斗”。事实上,海宁的皮衣、濮院的毛衫、平湖的外贸服装早已享誉全国,已经具备了集聚发展的“土壤”。而南湖创业园众品牌纷纷入驻,也算是“抱团发展”的有益尝试。
俞永祥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旅游公司在和他接洽工业购物旅游事宜,对此他举双手赞成。他说,乌镇旅游业出名,邻居濮院以毛衫闻名,如果可以把乌镇旅游和濮院工业旅游结合起来,势必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把工厂店开进郊外的卖场内,开进城市里物业相对便宜的创意园区,这种离开工厂开店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但似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传统商铺的老路上来,消费者开始困惑,这样的工厂店是否依旧是工厂店呢?
佳布瑞的负责人坦言:“现在有一些工厂店并非全部销售自己的产品,而是打着工厂店的名头销售一些批发来的货品。”他认为,为了丰富店内商品种类,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但若偏离了“物美价廉”这个工厂店的“发家之本”,将会损害这种模式的后续发展。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工厂店虽能“双赢”,但不宜过量,尤其在选址上要格外留心,大多工厂店喜欢选址在工厂所在地,如果当地经销商不多,且业态基本以企业直营为主的话,并不会出现影响销售网络的问题;但如果在经销商比较多的其他城市开工厂店,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不然辛苦建立的销售网络很容易被工厂店的“低价”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