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岁末,江苏省卫计委关于全面停止门诊输液的规定一度引发各方关注。2016年新年第一天,我市中医院和新安国际医院也率先尝试叫停门诊输液,以规范诊疗行为,引导合理用药。以市中医院为例,明确规定普通感冒、慢性浅表性胃炎、外科轻伤等53个病种门诊将不予输液,确有需要输液治疗的病患,门诊医生会根据病情判断,按流程转入急诊输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治疗手段应与病情相适应,这是医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过度医疗只会让治疗的副作用激增。如果一个患者能在门诊得到有效治疗,自然不必再接受输液。只有急诊或者住院才能输液的合理性即在于此。在这个意义上,对于门诊输液,无论是江苏的“一刀切”全面叫停,还是我市两家医院向自己“开刀”,都符合现代医学原则,也有望遏制过度医疗行为。
实际上,输液滥用在现实中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医疗机构而言,动辄就进行静脉输液,为“以药养医”提供了市场,与医改大方向背道而驰;对患者而言,盲目的静脉输液,浪费钱还算小事,由此引发的细菌耐药性增强等问题,还会直接危害健康。也正因为此,这几年,国家出台了一项又一项规范抗生素临床使用的规定,医院这一关是把住了,可民众的医疗观念却没变,奉行的依然是“大病小病、吊瓶治病”的医疗模式,“限抗”效果自然堪忧。
要彻底改变滥用静脉输液行为,需要从观念入手,重建合理的就医模式。近年来,我市各大医院为规范输液,纷纷要求医生严格把好用药关,提高患者对正确输液的认知度,并由医务科和药剂科负责对用药情况进行复核、监控、处方点评等。这些努力意在使“能输液别打针、能打针不吃药”的理念成为更多患者的常识,让“大病大治、小病小治”的就医原则成为更多人的自觉选择。
相信市区两家医疗机构的自发举措,能在维护患者健康、优化医疗资源、推进分级诊疗、预防药品不良反应、降低抗生素危害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我们也期待以此为起点,社会各方能拿出更大的勇气,从门诊开始逐渐规范输液,帮助患者构建起更为合理的医疗模式,让广大市民自觉告别“吊瓶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