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捉蟹记
2015年12月25日 11:07 来源: 嘉兴日报 王月明

    那是深秋时节的一个午后,放学后,我批改好作业、备好课,已是太阳西斜时分。我走出学校,发现学校旁的小河溪边聚着五六个人。定睛细看,原来这些农民正在捕捉河溪中的河蟹。出于好奇,我凑了过去探个究竟。

  农民用一张大网,撑挺拉开,网中央放几只晒干了的癞蛤蟆。“北风起,蟹脚痒”,不一会儿,那些河蟹嗅到了味道,一只只爬进网里去觅食。此时,农民拉起了网绳,把网提到岸边,用力去捉“瓮中之蟹”。一网下来,少说也有十来只,只只肥厚活络,大的估摸有四两重,小的也有两三两重。收好“战利品”后,农民再次把网放下。稍候一段时间,河浜里的另一群河蟹又来“尝鲜”了。

  由于看出神了,不知不觉,太阳已翻过屋后面去了,天渐渐暗了起来。我又凑到捕蟹者跟前一看,“妈呀!”足足有半提桶河蟹。我打趣地说:“大丰收呀,捉了那么多!”一旁的农民说:“王老师,要不要拿几只尝尝鲜?”我不好意思地说:“不行!你们辛辛苦苦捉得的,我哪能吃白食?”一位捕蟹的周姓中年农民不由分说,迅速用稻草绳,手脚麻利地绑扎起河蟹来。他看我只有一个人,便串起了三只蟹,说:“够你晚上过老酒了。”说着就将这串蟹提到了我的手上。我很不好意思,分给在场的每人一支“新安江”牌香烟,连说:“谢谢!谢谢!”就不客气地拎起了蟹往家里走去。

  途中,我突然想起蟹是讲究吃法的,少不了姜、醋,于是又去大队供销社下伸店去买了瓶“熊猫”牌香醋,喜滋滋地回了家。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煮蟹、斩姜末子,放上香醋,加上些许酱油,晚上美美地吃开了。正吃得津津有味时,同室的知青小李跑了进来,见我喝着酒、嚼着蟹,馋涎欲滴,好在桌上还有一只未动过,我就邀他一起品尝。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生产队放假,我起床后跟同室的小李商量,是不是咱们也去试试捉几只蟹?这样晚上回来就可以品尝品尝了。小李一口答应。于是,两人分工:我负责借网,小李负责捉蛤蟆。我跑到队里的关松家,因他家有渔网。又在自家的竹园里砍了几根长短相仿的当年生的竹子,渔网也很快搞好了。小李也捉回了十几只半大不小的活蛤蟆。我叮嘱他,要将蛤蟆弄死后在太阳下晒晒干。

  根据老农介绍,河蟹一般都有在下午两三点钟开始觅食的习惯。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出发了,在自己生产队附近的吉良浜,张开了渔网,开始了我们的捕蟹尝试。我将上次看到的老农捉蟹的程序,如法炮制。先将渔网撑挺,徐徐放入水中。放的时候,渔网离水面齐平,再扔几只蛤蟆进去。静静地等待河蟹上当。估计有半个小时过去了,果真有几只河蟹慢悠悠地爬了过来,沿着网边,悄悄地进入渔网中间。“收网!”我一声喊。小李迅即拉网。由于岸边坡度较窄,小李一不小心,双脚踩到了河里。好在我俩都会游泳,我见状立马帮忙拉起了渔网,小李湿淋淋地从水中爬了上来。他也顾不得身上的湿了,两人一起收拾“战利品”。“战果”不错,一共七只!我心想七只蟹也尽够我们晚上食用了,便建议打道回府。

  我们后来又去捉了几回,“战果”都很丰富。捕得多的时候,自然忘不了要回报关松伯的借网之情,老人也很开心,大家其乐融融。每到年底,关松伯竭尽全力帮我们打年糕,至今记忆犹新。可惜我们回城后,很少见到关松伯了,后来听说他生病后,由于没有及时治疗,拖到最后没法救了,去世时八十多岁。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