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之章的纪事长诗《无敌歌》
新塍,一个人文荟萃的名镇。抗战时,这里屡遭日寇魔爪蹂躏,杀人放火,血债累累。
乡贤郑之章先生有纪事诗《无敌歌》详情实录新塍抗战岁月。细细阅之,抗战中新塍的重大事件,犹如一幅幅惊心动魄画卷,呈现在我们眼前:“是岁十月十七晨,敌始入境纷杀人。”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七日晨,嘉兴县府十三人过新塍,遇日寇,悉数被杀于镇西市。据《嘉兴文史》汇编第二册《银杏有幸伴忠骨 魂兮归来应笑天》记载,时县府蒙难的十三人中有柏拔山(嘉兴县军用代办所副所长)、陈毅生(嘉兴县政府科员)、范觉生(嘉兴县政府事务员)、翁希文(嘉兴县政府事务员)、王维亮(嘉兴县政府事务员)、陈民敦(嘉兴县政府书记)、林清(嘉兴县政府勤务)、董仲儒(嘉兴县政府事务员)。其中柏拔山为中共地下党员(见《嘉兴文史》汇编第一册《日本侵略军在新塍镇的暴行》);“东南两市纵火焚,更毁福地与凤山。”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的新塍能仁寺被日寇放火烧毁,尽成焦土;“己卯六月十二辰,飞机一过死横陈。”一九三九年六月十二日,日机轰炸新塍,居民、行人、学童五十余人被炸身亡;“大好枌榆乡再沦,辛已闰六月中旬。”一九四一年闰六月十二日午,游击队与日寇交战泰安乡,游击队二十九人,并乡民三人遭杀……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桩桩件件,罄竹难书。
郑之章先生对日寇暴行的声讨,义正词严。然作为纪事长诗,却又不失诗格气韵。四十句诗歌之间,诗人的儒雅风采,一显无遗。他博古通今,在诗中引经据典。比如“析木津”指银河,引伸典故“雀桥相会”的日期七七,即抗日战争爆发;又如“虫沙”,它喻意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民众;还如“既望夜”,有些日子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如此,一首记录地方抗战史的《无敌歌》,在郑之章先生笔下,流畅而显文学底蕴了。吟之,朗朗上口;思之,义愤填膺。
郑之章(1867~1955),字折三,号郑乡,别号松南剩叟。嘉兴新塍人。清末秀才,南社社员,著有《折角如意斋诗钞》、《郑乡新溪棹歌》、《蔬果百咏》、《小郑蚕谱》等。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成立后,郑之章捐献了几百种古籍。一九五○年其受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无敌歌》系小楷作品,竖书于横二十六厘米,纵二十二厘米的宣纸上。布局工整,字迹清雅,其中附注的字体小如蝇头。笔墨造诣,叹为观止。除加盖“郑之章”印章外,另有“重游泮水”和“八十年来自在身”两方闲章。它不但是一首嘉兴抗战的纪事诗,也是一幅精巧的书法小品。
作为一个盛名乡里的前清遗老,一位八年抗战的亲历者,郑之章在国仇乡恨的大是大非面前,保持了民族气节。诚如他在诗作《无敌歌》序中“自号无敌翁”那样,爱憎分明。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之际,他用手中的笔,为嘉兴抗战史实录了一份侵略者的罪状,从中也抒发了一名文化老人对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此诗作为庆祝胜利的特殊贺词,郑之章以“部民”的名义,将其赠予了在凤桥坚持抗战八年的嘉兴县县长王梓良先生。
《无敌歌》是嘉兴抗战史中的一个缩影。赏阅郑之章这首诗歌的墨迹,不但能了解嘉兴,特别是新塍抗日历史中的许多事件,也可从中感受一个文化名人在诗作韵律中的悲喜情仇和书法之隽秀精美。
无敌歌 并序
部民郑之章呈稿
抗战以来,目中有敌,胸中无敌。因自号无敌翁。然谨于诗中不着一日字耳。今既得到最后胜利。驻新残敌一麾即去斯。可谓真无敌矣。在乡言乡,为作是歌。
岁次丁丑海扬尘,倭奴发难析木津。
野心勃勃肆鲸吞,万里江山半楚氛。
老夫辟地庄泾邨,岁暮还乡增悲辛。
是岁十月十七晨,敌始入境纷杀人。
郭五夙具劣性根,迎敌邀功妄自尊。
乡人忍痛至戊寅,四月十二屈复伸。
越月相率祀关神,敌忽来袭游击军。
东南两市纵火焚,更毁福地与凤山。
己卯六月十二辰,飞机一过死横陈。
讵意十一月之间,军化虫沙力告殚。
大好枌榆乡再沦,辛已闰六月中旬。
赵壁虽曾浃辰完,煞恨复来沈汉奸。
要敌护驻新其身,鸱毁民屋百千橼。
筑城大于景云年,俄而狼狈自相残。
焚巢殃及南市尘,为虎作伥却复前。
一蟹不如一蟹鲜,吸民脂膏将竭焉。
天幸国府善交邻,盟军东指敌胆寒。
乙酉孟秋月上弦,受降捷报通国传。
再宿我军来保安,残敌鼠窜民腾欢。
庆祝胜利着先鞭,举目新城一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