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人物秀 > 人文轶事
那年公社来了医疗队
2015年8月7日 09:53 来源: 嘉兴日报 ■文/图 沈志荣

 ※秀洲往事

     《卫生革命》医疗简报

  一

  旧时代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根本治不起,只能挺着,小病或许能挺过去,要是得了大病,那就只能等死。油车港镇的栖真有个村子叫茅家浜,1949年前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曾经流传着一首充满农民血泪的歌谣:“不要绳上死,不要河里死,只要到茅家浜里去做女婿,不到三年就要死。”那可是“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真实写照。1949年后,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也曾采取过多种措施设法解决,但当时农村科班出身的医生很少,普遍存在缺医少药的问题,政府也很难一朝一夕改变这一严酷现实。因此,派遣城市的医生组成巡回医疗队,下乡为农村送医送药、培养自己“养得起”的医生给农民治病就显得十分迫切了。那个时候,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迫切需要的不是高、精、尖的医生,他们需要的是能懂得基本医疗常识,会打针、消毒,会包扎小伤口,会治疗常见病,会预防流行病、传染病的医生就可以了。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指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这样,全国范围内便开始了“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的培训,“赤脚医生”这一被称之为新生事物的名词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确切地说,是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催生了中国的“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大都是农家子弟,也有下乡知识青年,学历更是参差不齐,有小学毕业的,也有初中毕业的,高中学历不多。对他们经过一两个月速成式短期培训,掌握了些基本医疗知识,旋即承担起为广大农民防病治病的重任。“赤脚医生”被界定为“赤脚”,也即半农半医,他们肩背装备简陋的药箱,任劳任怨地行医乡间,宣传卫生保健知识,还定期不定期地做预防传染病、流行病的工作,更要面朝黄土不忘农民本色。为了给农民节省治病成本,有的大队合作医疗站还建立起颇具规模的中草药种植基地、中草药房等;“赤脚医生”还自己采药给农民治病,教农民识别常见的中草药,使农民能自己给自己治疗。由此观之,他们那时发挥的作用是空前巨大的,是他们使广大农民不再受一年不知道要患几次的常见病的折磨,把很多农民从以前很可能死亡的状态下挽救了过来,还使很多传染病、流行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赤脚医生”对改变当时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对开展预防工作和促进农业生产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二

  1974年4月6日,高中毕业赋闲在家已有两个月的我,正愁高考无望,谋生无计(因为是春季毕业班,时值文革后期,与老三届同命运),听说公社来了支医疗队,而且是来自嘉兴二院的一支医疗业务精湛的医疗队,由很多医疗专家组成,像胸外科专家王重九、心血管专家朱梓峰、鼻咽喉科专家潘岁华、普外科专家黄麟书和儿科专家虞乙芳等嘉兴二院医务界中坚都来了。为了贯彻毛泽东“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他们来到了缺医少药的栖真公社。嘉兴二院所组成的巡回医疗队的医生们不仅为农村送来了医送来了药,而且还担当了为基层培训“赤脚医生”的重任。当时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一个培训名额,我也在被推荐之列,自然欣喜。记得水产大队参加同期培训的王才根后来考取了嘉兴卫校,毕业后分配在嘉兴第一医院,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眼科医生,可惜罹患癌症英年早逝。

  刚刚高中毕业的我,承蒙领导的器重,在认真参加培训的同时,担任了《卫生革命》这份医疗简报的编辑撰稿工作,医疗简报是由嘉兴第二医院医疗队、栖真公社卫生院和栖真公社“赤脚医生”培训复训班合编的,大约刊出了十来期。作为编撰者之一的我,自然觉得责任重大。下面就将当时刊登于《卫生革命》的一则简讯摘录如下,以飧读者。

  

  治疗血吸虫病

  嘉兴二院医疗队化验组,为配合血吸虫病加杂症的治疗,对原有40名肝脏疾病的病人及时进行了肝功能的检查,加班加点出色完成了任务,同时对需要做生化检查的贫下中农也积极给予了方便。为了落实毛主席“送瘟神”光辉思想,早日为患晚血巨脾的贫下中农解除病痛,最近又进行了7名晚血巨脾病人的切脾手术,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11例切脾手术……切脾工作得到了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保证了手术能顺利进行。6月14日本来是栖真公社停电的日子,嘉兴县电力公司得知这天还有手术的消息时,特地暂缓停电。嘉兴地区医药公司、嘉兴二院药库及时地为我们支持了手术病人急需的药品,栖真供销社采购员朱志高同志两次为这次切脾工作去嘉兴地区医药公司和二院取药,保证了手术病员的需要。二院化验室为切脾病人进行了肝功能检查,二院外科在本来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还增派了3位同志参加切脾手术。栖真大队、栖真镇的团员、民兵踊跃献血,特别是栖真大队团支部书记坚持要求第一个献血,使医务人员深受感动。

  公社卫生院和二院医疗队为这次切脾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与研究,逐个分析病情,询问病史及体检,每个病例在术前至少检查7次。卫生院还专门召开会议,解决手术期间的外科门诊问题。老中医外科沈佩娟医生带病上班,保证了其他外科医生安心在病房和手术室工作。为解决术后护理人员不足,卫生院的妇保人员、医疗队的内科、放射科同志都参加了护理工作……

  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发扬了连续作战的精神,两个手术台同时进行,中间不休息。胸外科专家王重九医师带病参加手术。7名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其中有一位病人有广泛的血管粘连,沈学勤医师仔细分离,结扎止血,使手术顺利进行。

  (感谢秀洲区政协的大力支持)

标签:人文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