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人物秀 > 人文轶事
嘉兴一中在高照公社办学
2015年7月24日 09:29 来源: 嘉兴日报 施荣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停招了几年的高中又开始招生。1970年2月,嘉兴一中招了两个班的高一新生,这批学生的教育教学地点不是放在一中本部,而是选择在高照公社前进大队(现新塍镇陡门村的东南片)。

  前进大队是高照公社西南方的一个大队,位于京杭大运河北侧。大队最南端紧靠京杭大运河处有一片荒凉的闲地,还有一座部分在作为粮库用的旧庙宇——老岳庙。这片闲地及旧庙的屋宇,大概就是校址选择在那里的缘由吧。

  1970年春节刚过,嘉兴一中新招的两个班的8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背着行囊,踏上这片一切都陌生的土地。师生们一到这里,感到一阵惊讶,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荒凉。这那像学校呀!既没有教室,更没有宿舍,除了一片荒地,只看见一座破旧的庙宇。

  学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上课总要有教室,而且高中学生是嘉兴各地统招的,也不能缺住校生的宿舍。现在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学校领导按照计划着手自己造房子。这时的师生们也都很明理,到农村来办学的目的就是来锻炼人、培养人的。尤其是学生,他们是停招了几年重新招生的第一届学生,已经感到很欣慰,思想上也无所顾忌,开始了学校安排的学习、劳动与生活。

  学校教学上的安排是一边上课、一边劳动。上课时,还没有教室,两个班的学生就挤在老岳庙的后厅里将就;没有课本,教师自己印讲义稿。停学久了的学生重新上学学习,确实感觉幸福,用教师自己印的讲义作课本也挺感新鲜。学习条件差,生活条件更是非常艰苦,没有宿舍,路近的学生回家居住,路远的师生分散住在当地农户家,这样的安排倒也增进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们渐渐适应了在老岳庙上课,在农户家住宿的学习与生活,可周日回家却实是件烦恼的事,好多学生要从嘉兴方向转回,交通十分不便,当时教育点到嘉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轮船,假日回家一般是乘轮船,有的学生为了节省两角钱的船费,几个同学约一下,一起从老岳庙沿着运河塘走两个多小时到嘉兴。碰到下雨天就难了,下了雨,沿塘的泥路非常难走,尤其是那些城里长大的孩子不会走泥路,时不时地滑倒,滑倒爬起来再走,走几步又滑倒了,爬起来再走,为与家人在一起过一个舒适的星期天,他们坚持着走回家。

  虽说是到一中读高中,实际上,这两个班的学生,到高照公社这一教学点后大部分时间是参加劳动,开始的主要劳动是建造教学用房,做造房子的小工,运砖块、扛水泥、抬石灰,样样都做。这些造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从嘉兴方向运过去的,运输的工具是农船,装运工人除了船老大是当地的农民,搬运工作都由学生承担了。运输过程中,为了加快速度,学生们在沿塘岸上用绳拉船前进,成了地道的纤夫。船到工地,学生们就又成了搬运工,将满船的建筑材料搬上岸。

  这批学生在这里虽然文化知识学得不多,但为学校作出了贡献,留下了印记。师生们以劳动为主的学校生活经历了一年,辛勤的付出,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两座各12间门面的教室拔地而起,一座宿舍房也建好了,为下一期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71年2月,第一批招的两个班学生返回嘉兴一中本部,又新招了三个班高中学生到高照公社教学点,这批学生的学习环境比第一批好多了,上课的教室有了,一座学生宿舍也建好了,可解决大部分学生的住宿,容纳不了的小部分再安排到邻近农户家。教师也正规安排了,如政治教师姚祖熙、语文教师卢德福、数学教师陈仁江等老师们都为学生倾注着自己的心血,很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还经常与公社、大队进行联系,邀请贫下中农代表到校给学生讲课。农忙季节,学校与大队、生产队联系,组织师生分批到生产队里参加劳动。晒稻草啊、采桑叶啊,干了不少师生们力所能及的活,也帮了农民们不少忙。

  1972年春,第二批三个班学生也返回嘉兴一中本部,接受再一年高中学科教学,到1973年春季高中毕业。

  1972年后,高照公社的嘉兴一中教学点已不再使用,毗邻的高照公社砖瓦一厂就将学校的教室、学生宿舍利用起来,作为职工宿舍及办公用房。后来,高照公社发展集体经济,又在此地建造高照砖瓦三厂,随着公社砖瓦厂的扩建,这些原有的学校房屋也陆续被拆除了。

  (感谢秀洲区政协的大力支持)

标签:人文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