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我是水乡一条鱼
2015年6月26日 09:22 来源: 嘉兴日报 梅晓民

  一

  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而比他还早的秦始皇则开凿了长水。我家就住在这丁字形河流的西南角一个叫“鸟船村”的小村子里。这里河叉密布,阡陌纵横,春饲蚕、秋收粮,是一个富足的好地方。水乡的孩子离不开水,到了夏天,我就和一般大的光屁股同伴们在门前的河浜里摸螺蛳、网虾、捉螃蟹、钓鳑鲏,热了累了就像小鸭子一样地玩水、打水仗。我胆子小,下水后只在浅滩处玩耍,而胆大的就慢慢地向水深处游去,在那里表演“水上漂”、“打摸潭”,我好不羡慕。苏北人金龙比我大一岁,父母都是撑大船的,他“打摸潭”的功夫非常了得,能抱着一块石头在水下蹲五分钟。他看我犹犹豫豫的样子,便去船上丢了块平鳍板给我,让我爬在上面到深水处过过瘾。我爬在船板上,脚用力地打水,终于来到了深水处,好不高兴。不想金龙一使劲,将平鳍板给抽掉了,我猝不及防地往水底下沉,连连地喝了几口水,刚想骂他,金龙却不慌不忙地托住了我的头带我游了起来,我的游泳“生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二

  1973年,我十八岁了,母亲托一个在公社革委会任职的熟人将我“分配”到乡办的农具厂做木工,算是参加了工作。农具厂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全乡的农具制作与修理,空闲时也打制一些家具出售,修理农具的木料是上面分配的,但要自己到嘉兴运回来。当时的运输全靠水路,装运木材的活就落在了我们这些徒弟的身上。十八岁的我还很稚嫩,加上营养不良,摇船、扛木头对于我来说的确是非常辛苦的。

  每次装运木材我们都去四个人,在师傅的带领下,早上五六点钟就出发了,二人一班,一个把舵,一个拉绷,累了就换人。沿着曲曲弯弯的小河便进入了长水塘,然后从长水塘一直往北,转入嘉兴南门的秀水,来到约在现在沙龙宾馆附近的木材公司。装卸工用简易的吊车将十几个立方的木材吊进我们的木船,这大约需要一个上午的时间,然后我们再“咿咿呀呀”地摇着木橹往回赶。

  夏天是装运木材最好的季节,徒弟们也不用拉绷了,打赤膊穿短裤地在岸上背纤。我们沿着全民灭钉螺留下的堤岸一直朝前走,遇到河叉就游水过去,遇到桥梁就在纤绳上拴上一块砖,飞快地跑上桥,将砖块从桥洞摔过去,利用借力将纤绳从另一边摔回到桥面上,再拿起纤绳飞快地跑下桥,到堤岸继续背纤,而师傅们只要把住舵,船就能轻松地往前去了。但也有吃苦的时候,一次我们还是摇着空船向嘉兴去,到了蚂桥北边的一个河道开阔地段,便遇到了突如其来的雷雨,船上没有遮雨的设备,河边也没有人家,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赶路,到了嘉兴,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为此我因着凉而病了几天。晴天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烤得身上都蜕了皮,脱下背心,后背晒成了“乌龟背脊”。有几次,木材公司分配给我们的是重达千斤的巨型木料,船里装不下,我们就将木料沉在水里,绑在木船的两边,沿着长水塘慢慢地摇到硖石,再用吊车吊进木材加工厂冲成板材运回来,这需要两天的功夫。

  木材公司分配的木料根本不够用,我们还要自己想办法外出采购。有一次,师傅们打听到虹阳公社有一棵香樟树要出售,便带我们摇船去装。嘉兴南部的水域大都是密如蛛网的小河叉,这一次让我见识了北部宽阔的运河和望不到边的河荡,还惊喜地看到了古老而高大的长虹桥。

  后来农村有了挂桨船,就是螺旋桨和舵连在一起的那种,木船也变成了水泥船,还购置了遮雨的蓬布,我们这些徒弟再也不用拉绷和背纤了,还可以坐在船里欣赏一路的风景,算是“享福”了。

  

  三

  1978年,公社人武部为了庆祝粉碎“四人帮”,组织了一次“武装囚渡”比赛,有几十位民兵报名参加,其中大部分是下乡知识青年,我因为要上班,师傅不准我报名,只好偷偷地站在车间的窗口观望。比赛地段是常睦桥到伊家天桥(即人民桥),大约有五百米距离。所谓“武装囚渡”,也就是赤膊短裤背一支三八枪下水游泳。由于报名的人多,枪支又有限,组织者允许轮不到背枪的可以徒手下水,但不记成绩。有不少知青是第一次背着笨重的步枪游水,又缺乏锻炼,终因体力不支而中途退出,也有的只游到我们木工厂的桥渡头就上岸大口喘气了,只有一名漂亮的姑娘游完了全程,但也是上气不接下气的了。接下来的徒手游泳,倒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只见他们有蛙泳、蝶泳、仰泳,真是花样百出,知青们将河港当作游泳池了。想到我们乡下几个的“狗爬式”,真有点自惭形秽,但他们也没几个能游到终点的。我想想还是不服气,在比赛结束人散尽后,便一个人偷偷地下了水。因是顺水,我连游再氽,一口气游到了银河桥,算算大约有八百米距离。上岸后,虽然我是东倒西歪地走回来的,但还是觉得自己了不起,是个游泳健将了。

  又过了几年,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同时,工业污水也大量外流,原先清清的河港已不再适应人们“潮浴”、“打摸潭”了,我就再也没有下过河。回想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几乎没有一天不和河水打交道,是河水滋养了我,使我在这偏僻的乡村里茁壮成长,从一条小鳑鲏慢慢地变成了一条大鲤鱼。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