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人物秀 > 最美秀洲人
张丰敏:坚定信念发展计量仪表技术
2015年4月28日 11:00 来源: 嘉兴日报 撰稿 孙梦莹


  
  本期秀洲人:浙江超仪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张丰敏

 

  走进位于秀洲区油车港镇的浙江超仪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全新的生产研发大楼已经落成,在企业生产车间的周围,环境实验室、研发中心、初校室、出厂检定室等一应俱全。从2012年落户油车港镇开始,浙江超仪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显示出与传统的仪表企业的与众不同。而公司的总经理张丰敏,这位80后创业者中的佼佼者,也有着自己不同一般的创业故事。

  

  坚定信念开拓国外市场

  “我们真正介入仪表行业是在2011年。”张丰敏回忆道,“当时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海归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客户渠道,于是我们就着手先在非洲开始开拓智能化仪表的市场。”在最初创业的一年,张丰敏与他团队发现了非洲市场带来的契机,凭借自己优秀的技术,以及不同一般的前沿“嗅觉”,超仪电子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而短短一年之后,张丰敏就将“触角”延伸到了欧洲的市场。

  获得成功需要依靠坚定的信念,对于张丰敏和他的团队来说,更是如此,“起初我们的初创人员中不少人都没有电子专业的背景,但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加上我又是学电子的,所以我们决心投身仪表行业。”说到创业的初衷,张丰敏坦言。

  意大利、挪威、比利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超仪电子在欧洲主流市场的发展越发红火,“欧洲人能做出的东西我们国人也能做。”凭借着这样的信念,经过多年的研发,超仪电子的第二代超声波热能表终于敲开了欧盟市场的大门。“这款产品已经通过了欧盟MID认证,我们也是全国第一家通过该认证的公司,现在产品已经开始销售了。”张丰敏说道,MID全名是计量器具指令,是欧盟用来监督管理计量器具的法规,而这一认证,也为公司产品获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入场券。

  

  高新人才引领公司发展

  通过拨号就可以进行预付费,可以实时了解电价,能实现远程采集数据的智能电表;颠覆传统依靠机械式计量、具有无线远传功能的高精度的智能水表;具有智能控制功能的超声波热量表……一项项研发设计的诞生,也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在超仪电子所拥有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里,有十多名拥有博士、硕士头衔的海归和海外雇员,也有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并拥有跨国公司或上市公司履历的研发人员,也正是他们,推动了这艘“科技之船”缓缓前行。

  张丰敏告诉笔者,公司目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45%左右,一线生产人员占比在30%左右。同时,在油车港镇的新厂区内,完备又完整的研发体系流程和设备装备使人惊叹,6个大型实验室,从产品的初创设计到样机的中试测试,再到成品的定型检测,这些都为超仪电子实现多项研发设计,开拓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技术推动企业进步

  “我们今年要在欧洲申请两项发明专利,是关于超声波流体计量方面的。”在张丰敏的计划中,眼下,公司需要逐渐向创新领域进一步靠拢,“在最初,我们做的是跟随,紧追欧洲的技术,并尽量做到最好,而现在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开始逐步突破。”张丰敏认为,要时刻保持领先水平就必须大规模投入,也意味着企业需要时刻进步。

  “我们目前共分两大事业群,一类是面向电力、水务、供热、燃气等公用事业单位,为他们提供计量仪表,数据采集、通讯设备以及管理系统软件。”张丰敏说道,“而另一个事业群则是面向个人家庭的能源计量节能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对于个人家庭用户的需求,张丰敏将其总结为解决“最后10米”的能源计量网络问题。“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就是让个人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到自己家庭每时每刻的耗电、耗水等,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同时也将家庭用电等安全防患于未然。” 张丰敏表示,信息化技术在电表、水表、气表、热表等传统仪表中的应用,不仅仅升级了产品的原有功能,还再造了一个全新的使用、管理系统,让传统仪表更加智能。而超仪电子正在努力的是,将通过跟其他平台公司的合作,将计量仪表技术融合进去,打造一个全新的智能家居物联网概念。

  “目前公司还在上升期,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全身心地投入进这个行业。”在张丰敏的字典中,创业是一条“必须时刻面对并解决问题的路”。也正如其所期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超仪电子将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计量与管理专家,为各个家庭、商业、工业提供优质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浙江超仪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标签:人物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