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人物秀 > 人文轶事
印坛浙派大家江成之
2015年4月17日 09:13 来源: 嘉兴日报 文/图 叶加

  4月11日,著名篆刻艺术家江成之(《嘉兴日报·江南周末》于2013年3月1日曾报道)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1岁。江成之为秀洲区新塍人,其作品在光洁中有着锐劲之势,平稳中寓险意,进一步推动与发扬了浙派篆刻艺术。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遍地英雄下夕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江成之在研究印章

  江成之,1924年1月9日,出生于新塍一书香之家。原名文信,以字行。号履庵,别署亦静居。父亲江廷沩,字韵士。清光绪十年(1884)入县学(旧时供“生员”,俗称“秀才”读书的学校),同年的有张元济等人。后其父弃文从商,因关注乡里的公益,在邻里中颇具声望。江成之七岁到嘉兴读小学,每逢假期总是回新塍。有一次,他的一位表叔到他家玩,送给他一本《澄怀堂印谱》。因为不识篆字,所以江成之当时不知道这是本什么书,只觉得一个个红印子很好看。江成之后来回忆起此事,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当时表叔为什么要送他这本书,唯一的解释是,冥冥之中已注定,他的一生要和篆刻结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人从金山卫全公亭登陆后,淞沪沦陷,禾城失守,江成之随家人转辗避难至上海租界。到上海已是冬季,因不能去学校插班读书,江成之的母亲给他请了一位也在上海避难的叫屠凤台的同乡来做家教。屠凤台在教江成之读书之外,还指导他临摹碑帖。江成之临的第一本字帖是《张猛龙碑》,因此之后他偏好北碑,喜欢其劲挺豪放,沉雄刚健。第二年暑假后,江成之插班进入上海中国中学念初二。中学时,一次全校书法比赛,江成之写了一副带有北碑笔意的书法作品参赛,得到师长们的首肯,取得了好名次。读高中时,有同学会刻印,江成之很羡慕。大约在1942年,他开始学篆刻,自己先买了一套刻刀,他哥哥也非常支持他学篆刻,买了篆刻用的石头给他。

  学篆刻,必须要大量阅读、借鉴前人的印谱,但那时在“孤岛”中的江成之,能找到的印谱很少,所以印在广告宣传品上穆一龙刻的《朱子家训》、石印的《诗品印谱》和《飞鸿堂印谱》残卷等,都被他当成宝贝收藏起来,每天研究。后来他托人买到一套上海西泠印社出版的、石印的《西泠八家印谱》,他顿觉眼界大开,遂对浙派心慕手追。后来他回忆道:“对于历史上的印学流派,我独钟情于‘西泠八家’,这可能与我的艺术个性相合之故。”年纪虽小,江成之已形成不急不躁、沉静稳健的性格,颇有古人之风。

  1943年,江成之的亲戚中,有一位曾在大收藏家庞莱臣(虚斋)家做过事的沈姓表兄,和当时上海的一些大书画篆刻家较熟。看到江成之如此嗜迷篆刻,便带他去拜访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书法篆刻一代宗师王福庵(1880~1960,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王福庵见到少年江成之双勾(书法的一种艺术手法,就是将字的外框先“描”出来)的八家印稿和刻印习作后,大加赞许,表示愿意收其为弟子,江成之欣喜万分。从此后,江成之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大量双勾摹勒诸多秦汉印谱,“窥得了秦汉印呈精美绝伦之堂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研究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是如何继承秦汉,推陈出新,开创浙派的;一面在课余有意识地寻访书肆冷摊,购藏浙宗先贤印谱原石。“一个穷学生的经济条件毕竟有限,故我节衣缩食,尽自己最大力量去‘觅宝’。”1947年,经王福庵推荐,江成之入西泠画社,《西泠印社志稿》卷二《志人》中记:“江文信,字成之,号履庵。嘉兴人。王禔弟子,能治印。收藏八家刻印颇富。”同时入社的有秦彦冲、叶璐渊、吴朴堂、方去疾、高式熊等人。

  1948年,通过一年书信往来,26岁的江成之和嘉兴城中一家钱庄经理的千金邹芳英结婚。恋爱期间两人的通信,篇幅不多,但江成之总是提到刻章、拜访名家、寻印谱之乐,邹芳英倒也理解他的爱好。婚后,他们住在一间小房子里,仅有一张吃饭用的桌,大多数时间,每每吃过晚饭,江成之就占了饭桌,不是刻就是写。但星期天,妻子缝制衣裳,要摊开在饭桌上,这样就得和他争地方。为解决不便,邹芳英请人做了张很小的写字台,放在卧室的床边,江成之就有了自己的“乐园”。从解放前夕到1959年,江成之的三个孩子相继出生,为养家糊口他四处奔走。江成之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商学系,本职工作是财会。他先后在上海新中国、金联、金星金笔厂任计划员,1959年,调入上海第三钢铁厂任统计师。进了上钢三厂后,工作虽然安定,但业余时间少了,又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间开会、学习繁忙,他无法专心篆刻创作。

  中日邦交逐步展开之时,一次,一个日本工会代表团访问上海,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要求上钢三厂准备一份代表全市工人的礼物,江成之带领工人美术组成员刻了一套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组印,并做成一幅印屏,出自工人之手的高雅艺术使日本客人为之叹服。1976年后,印坛开始复苏。江成之拿起刻刀,以别样的心情,取宋人苏舜钦诗句“旁观竹树回环翠”、“下视湖山表里清”,刻了一对印,抒发出胸中涌动的晓畅。此后,他被借到上海中国画院,参与编写《辞海》有关篆刻的条目,又被选为上海市第三届、第四届文代会代表,上钢三厂为他个人举办了一场篆刻艺术展鉴会,展出了一百多方篆刻作品。1983年,在上海《书法》杂志主办、苏州艺石斋和上海西泠印社协办的《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中,江成之创作的“遍地英雄下夕烟”印,得到了评委的全票通过,获一等奖。这方印不仅代表着他技艺和思考上的巅峰状态,更重要的是,他将这次获奖视为人们对他四十多年来探究篆刻艺术的肯定。

  199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明清篆刻家丛书”,邀江成之为特约编辑,编辑出版《丁敬印谱》、《赵之琛印谱》、《钱松印谱》。1995年,江成之被聘任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并出版《履庵藏印选》、《江成之印集》两种。1998年,西泠印社建社九十五周年,江成之被印社授予“荣誉社员”称号。

  江成之学生众多,有在上钢三厂工人业余篆刻组的,也有之后慕名拜其为师的。他亦乐意接受他们为学生,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他经常对他们说,学习传统要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借鉴流派要心领神会、灵活应用;推陈出新要立足经典、水到渠成。

  江成之于30年前罹患帕金森氏综合征,因久病不治,于4月11日下午4时30分,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逝世。
 

标签:人物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