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新一轮村庄布点 留住文化和回忆
2015年3月19日 10:20 来源:南湖晚报 晚报记者 姜鹏飞   

  对于许多村民而言,由于规划、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多年来建房的计划一直被搁浅,甚至影响了生活需求和幸福指数。

  如何在重点解决农民刚需建房难的同时,彰显历史文化,加强特色村落保护,推进江南水乡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昨天,记者从市建委获悉,从去年起,市、区建设、国土等多个部门着手开展新一轮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目前,各县(市、区)的修编工作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市级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技术论证。

  尊重意愿 破解农民刚需建房难题

  记者从市建委获悉,几年前,嘉兴各县(市、区)开展了村庄布点规划,但在实际推进中,碰到了不少难题。

  “农村的村庄布点涉及面较广,与百姓利益相关。”市建委村镇建设处处长许枫告诉记者,受生活生产实际需要和传统观念因素影响,一些规划好的点,农民不愿意搬迁聚集。而与此同时,农民都有建房的愿望和需求,可他们想建的地方,又不能够审批。于是,矛盾由此产生,农民呼声高涨。

  记者了解到,村庄布点规划修编工作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此,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有关部门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先后赴嘉善、海盐、桐乡、海宁等各县(市、区)进行了调研,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建议,并召集了建设、国土、农办等多个部门集体把脉和现场办公。

  “重点研究上一轮村庄布点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破解农民刚性建房需求,同时又要引导农村居民进入新市镇社区、城乡一体新社区和传统自然村落,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许枫介绍,经过前期多轮的调研,各县(市、区)全面推进村庄布点规划,出台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实施细则等,“确保村庄布点规划更科学、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

  以点带面村庄大致分为4类

  记者从市建委获悉,各县(市、区)经过前期的调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开展村庄布点规划优化完善。从总体来看,规划期限大部分为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并将现有村庄大致分为4类,即新市镇社区、城乡一体新社区、传统自然村落和整治村落。

  记者从秀洲区住建局获悉,秀洲区此次村庄布点总体规划按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留出适度发展空间”的基本原则和“解决‘两房户’、遏制违建房、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要求,重点解决农民刚需建房难问题,优先保障“无房户、危房户”的用地,同时兼顾改善性刚性建房需求。

  经过新一轮完善,秀洲区村庄布点规划总体安排为28个新市镇社区、74个城乡一体新社区、225个传统自然村落。根据规划,到2030年,全区将保留自然村落520个,占现有自然村落数的27.2%,全区规划总集聚率将达到68.5%。

  据南湖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南湖区住建部门前期开展大量走访和调查工作,发放了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南湖区本次规划将村庄结构调整为25个新市镇社区、19个城乡一体新社区、107个传统自然村落。

  市建委规划管理局局长林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轮村庄布点规划,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确保村庄布点规划合理,同时还应该传承江南水乡文化,留得住记忆和乡愁。此外,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内的居民,跨村、跨组向新市镇社区集聚,在城镇规划区外的,要引导农村居民进入新市镇社区、城乡一体新社区和传统自然村落。

  记者了解到,本轮村庄布点规划总体优化后,全市新市镇社区、城乡一体新社区为302个、433个,分别比上一轮增加了4个、52个,同时增加传统自然村落1214个。经测算,新一轮村庄布点规划建设用地与上一轮相比,增加了5300多公顷,但与现有村庄用地相比,则减少了21000多公顷。

  住宅类型或因村庄类型不同而不同

  “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建设指引。”市建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在新一轮的村庄布点规划中,对土地利用规划建设指标进行合理调配,抓紧开展各村建设规划,为农民建房做好审批依据。

  记者了解到,从全市范围来看,针对村庄的不同类型,住宅类型也因此不同。其中,新市镇社区住宅形式以多层公寓为主,限制联排和独立式住宅建设;城乡一体新社区住宅建设以联排为主,鼓励多层,限制独立式住宅;传统自然村落引导特色村落的发展,提出一村一品,住宅建设允许独立式住宅,鼓励联排,风貌与原村落相协调,建设管制允许维修、原地翻建和新建;整治点居民数量和用地只减不增,仅允许旧房维修或原地翻建,其中近期整治点禁止新建、扩建、翻建和维修等。

  据了解,目前各县(市、区)新一轮村庄布点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完成,预计很快就会通过政府部门审批。目前,市建委等部门正着手加强农民建房指导,不断规范农民建房申报、审批流程等。

标签:村庄 责任编辑:林越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