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力量》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6月
荐书单位:秀洲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作者简介】
毕淑敏,作家,共发表作品200万余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人的内心就像水库。库容太小,就应对不了强大的情感水流,也许会冲毁堤坝,暴发山洪。之后的重建,要花费很多心理能量。如果你有一个庞大的内心储备,就可以在突发事件面前从容淡定,吞下千沟万壑的泥沙,依然水平如镜。
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关于思想和心灵的感悟,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本图书,对成年人也有相当的启迪作用。
【精彩书摘】
我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经验,来自一些说话很沉闷的人那里。就像一大堆矿石才能提炼出几克稀有金属,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谈话的第一要素是尊重,倾听时除了聚精会神以外,还要不时报以会心的微笑。对方兴致勃勃地说下去,闪光的语言就有可能随之出现。
当我非常欣赏一位作家的作品时,就竭力不去结识他。
因为崇敬,我不想近距离地观察他。
每个人都是多棱的,即使是一个高尚的人,灵魂中也潜伏着卑微。但那些最好的文章,是优秀的作家在霞光普照的清晨,用生命最甘美的汁液写下的,他们自己也清醒地知道不可能重复。这里面一定有我们未知的属于神的部分。
当我们结识世俗的本人时,会或多或少干扰破坏了我们对美的遐想。
人应该锻炼出敏锐地感应他人情绪的本领,犹如我们一出房门,就觉察出气温的变化。
说起来烦难,只要认真去做,并不复杂。
从一个人的衣着、面色、下意识的小动作、偶尔吐出的个别话语,他的精神状态基本上昭然若揭。
并不是号召所有的人都察言观色,以求一逞。
人是团体的动物,他人的心情会迅速波及自己的心情。为了保护情绪不感冒,我们必须了解周围最密切接触的人——心情的温度。
现代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它们相对于人来讲,永远是身外之物。人类已经把自己的衣食住行打点得越来越精致,把外在的条件整治得越来越舒适了。但是心灵呢?这灵长中的灵长,却在越来越辉煌的物质文明中萎缩,淹没在闪烁的霓虹灯下,迷失在情感的沙漠里。
随着年龄渐长,我与那些心中最美好的希望,有了一种默契。那就是——有些愿望不必实现,就让它们永远存留在我们的想象中吧。
现代社会是一只飞速旋转的风火轮,把无数信息强行灌输给我们。见多不怪,我们的心灵渐渐在震颤中麻痹,更不消说有意识地掩饰我们的惊讶,会更猛烈地加速心灵粗糙。在纷繁的灯红酒绿和人为的打磨中,我们必将极快地丧失掉惊奇的本能。
在我们的思想里有许多思想的建筑物和思想的废墟。我们常常忙于建设。而对清理废墟注意得不够,以为新的建立起来,旧有的就会自动消失。
其实批判自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如果畏惧它,我们的头脑就会新旧杂糅,某些时候出现混乱。
否认了“惊”,就扼杀了它的同胞兄弟。我们将在无意之中,失去众多丰富自己的机遇。假如牛顿不惊奇,他也许就把那个包裹着真理的金苹果,吃到自己的肚子里面了。人类与伟大的万有引力相逢,也许还要迟滞很多年。
假如瓦特不惊奇,水壶盖扑扑响着,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就蒸发到厨房的空气中了。我们的蒸汽火车头,也许还要在牛车漫长的辙道里蹒跚亿万公里。
保持惊奇,我常常这样对自己说。它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温泉,会有汩汩的对于世界的热爱,蒸腾而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我以为这必是有钱有食人说的话。假若是穷人,恐怕还得要那一筐烂杏。挑挑拣拣,可吃的部分总还是比一口鲜桃要多。
纵是杏完全不能吃了,砸了核儿吃仁,也还可充饥。当然,那杏核若是苦的,也就没办法了。
不过还可卖苦杏仁,也是一味药材。
现代社会令人眼花缭乱,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孤陋寡闻的。你在你的行业里是专家里手,在其他领域里,完全可能是白痴。这不是羞愧的事情,坦率地流露惊奇,表示自己对这一方面的无知以及求知的探索,是一种可嘉的勇气。
更不消说我国自古就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传统。恕我悲观,辨假永远也赶不上造假。消费者书生意气纸上谈兵,造假者磨刀霍霍鼎力革新。以单一的柔软的消费者对抗虎视眈眈的造假者,我等甘拜下风。
小孩子是常常说真话的。人在成长中锻炼出抑制说真话的本领,随着年岁的增加,说真话的频率便越来越少。到了老年,又渐渐地说起真话来。
所以真话是一种离新生和死亡都比较近的品质。
不要以为所有的谎言都是恶意,善良更容易把我们载到谎言的彼岸。
有些事物和人物的价值,就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影响着我们。
快乐的核心是什么?是责任。完成的责任越重大越艰苦,它带给人的快乐越深刻越长久。
人的记忆大体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善于遗忘痛苦,一是善于铭记痛苦。
前者多豁达,后者多建树。
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拣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她。
助手有两种。一种是甘心情愿做助手,永远的助手。一种是在学习和准备着,随时打算不做助手。
前一种人忠诚有余机变不足,后一种人有野心,经常逾越助手的位置。而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助手,还没有出生。
一个好的主意,往往是在混乱中产生的。犹如最好的蘑菇,寄生于朽木。
丰收的季节,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灾年,我们还有漫长的冬季来得及考虑这件事。我们要和朋友们跳舞唱歌,渲染喜悦。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不要管以后的风霜雨雪,让我们先把麦子磨成面粉,烘一个香喷喷的面包。
【品书心得】
直面生命
■徐倩宇
春天的下午,乍暖还寒,很快把我的双脚冰冻住了。我手捧着毕淑敏的《心灵的力量》,一页页地阅读,用心灵的温暖抵御双脚的冰寒。
作者用一个女性医者的角度开出一个个心灵的处方,借以对抗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心灵“疾病”。我在解读这些心灵处方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生命的路途或短暂或遥远,需要直面的事情太多。直面生命,首当其冲是要直面爱。
爱,有很多种,我基本赞同毕女士以血为界的划分。一种是血缘之爱,比如母亲爱小孩,亲属互爱,甚至爱先人爱祖宗。一种是非血之爱,比如爱朋友,爱动物,爱自己的配偶。拿什么直面“爱”,作者在短文《爱最怕什么?》中写道:爱最怕的是“不真诚”。不单是从道德从理论的角度来讲爱需要真诚,即使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真诚也是重要性的。她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用真诚直面爱。
与万事万物相比,爱是最需要真诚的一件事情。爱是全身心的投入与契合,不管何种爱,都需要真诚的浇灌。没有真诚,爱便会枯萎。在血缘之爱中,人们不可避免地投入自己最真诚的心,那是血液的力量。而在非血之爱中,人们容易被利益蒙蔽双眼,进而撇开真诚另寻“捷径”。结果,往往在失去爱的同时,还失去了对世界和人心真实的把握。关于真诚的爱,我也想到了《小王子》里小王子和小狐狸的友情,《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达萨的爱情,他们的非血之爱令人动容,堪称经典,这正是因为他们对爱的真诚。我不敢说有了真诚就一定有爱,但我敢说没有了真诚就一定会失去爱。
直面生命,另一个方面是要直面死亡。我很喜欢这本书里《永别的艺术》这个短文。它提醒我,除了爱,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死亡。在我这个年纪考虑死亡或许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但死亡必定会在某一个不可知的时辰,与我正面相撞。与其到时候不知所措,不如未雨绸缪,用坦然的心灵去直面。
在这个偶然性极强的世界,经常想想自己可能明天或者最近就直面死亡,是一件惊惧但有益的事。我常跟朋友说,珍惜当下,说不定下一个转身我们便成永别。大年初一的清晨,我问躺在身旁的女儿:如果妈妈死掉了怎么办呀?三岁的女儿大哭起来:我爱妈妈,永远不想跟妈妈分开,如果你死掉了,我就在下面接住你,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她边哭边伸出双手,做出一个迎接我的手势。这是我第一次跟女儿谈论死亡。
我是八岁那年对死亡有直接概念的。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父母的爱是我面对死亡的最大恐惧。后来,有了女儿,对女儿的爱开始成为我直面死亡的最大障碍。但是,死亡并没有因为我的躲躲闪闪而忽略我。与死亡最近距离接触的一次,我甚至触碰到了它的衣角。从那时起,我学着坦然地去面对。我开始感悟生命,体验到它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便格外珍惜今天。许多暂时看来无法跨越的苦难和忧愁,在死亡面前都显得浅薄。我开始明白生活,在这个死亡倒计时中,我的精力有限,我得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强壮自己的内心,丰满自己的生活。
死亡是不讲情面的伴侣,厮伴我们终身,死亡也是生命最后的成长过程。直面爱和死亡,让我心灵不再彷徨,我愿为死亡去更好地爱。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请》中写道: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毕淑敏女士给“永别”冠以了艺术的后缀,真是别有深意。“永别的艺术”让我更懂得去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己,死亡使爱凸显。
直面死亡,事实上就是直面生命。生死相依,对死亡的直面便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我在正视死亡的过程中看见了生命的璀璨。直面生命,最终会收获一颗强大的心灵。用心灵的力量去爱,去直面生死,去感悟生命。
感谢作者的春风雨露,让我心灵的种子在这个春天里生根发芽。当合上本书时,我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
品美文 找力量
■张建平
最近看了毕淑敏的散文集《心灵的力量》,犹如喝了一碗浓浓的心灵鸡汤让人欲罢不能。全书收录了毕淑敏89篇散文,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真挚情感。一路看下去,就如同一位有智慧的长者向你娓娓道来,与你分享如何看待生命、命运、幸福、爱情、友情。女作家的细腻与女医生的理性完美融合,带给读者充实饱满的精神冲击和回味悠长的品读思考。
印象最深的是一篇《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几层》,文中引用了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当人实现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基础的需要后,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成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需要追求。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我以为劳动是有高下之分的,不是指价值层面上,而是指在带给人的由衷喜悦程度上。”这不由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我的工作很普通,在审批中心的窗口为企业办理各种事务。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很枯燥,但是当为企业解决一个棘手的难题,或者企业听取了我的建议之后,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时,那种快乐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
左右自己的快乐
■徐文芳
《心灵的力量》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值得回味和思考:“有很多人终身困顿在他们自己的茧里,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当生命结束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恍然发觉,世界只是一个茧,而自己未曾真正地生活过。快乐是我们人生得以有所附丽的红枫叶。快乐是羁绊生命之旅的坚韧缰绳。当快乐袭来的时候,让我们欢叫,让我们低吟,让我们用灵魂的相机摄下这些瞬间,让我们颔首微笑地分享它悠远的香气吧。”这段话深刻阐述了一个道理——人要走出一切羁绊,善于发现并享受生活中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无从选择,像出生,像工作,像死亡……很多时候,我们又有许多选择,比如笑或者哭,比如快乐或者忧伤,比如乐观还是悲观……因为无从选择,我们学会了接受无法改变的机遇与磨难;因为可以选择,我们便去寻找自身价值,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就像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出光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去主动寻找快乐,因为快乐就在付出中,就在平凡的过程中。
我们左右不了变化无常的天气,却可以调整我们的心态,左右自己的快乐!
毕淑敏的文字,神闲气定,字里行间饱含着她的冷静与善意。喜欢她一针见血的睿智,用生动抽象的比喻,采撷瑰丽的珍珠,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和思考。
读毕淑敏的文字,就好像在和最亲密的好友聊天,亲切自然,又好像和智者谈话,受益良多。经历了这次心灵的长途跋涉,让我感触到人要活得坦荡,活得潇洒。生活就像一杯咖啡,苦中有深意,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命题。而要想不被自己打倒,就是要砥砺心志,使自己的心灵力量更强大。 ——夏明珠
(本期“品书心得”作者均为秀洲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