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作者:奇普·雅各布斯 威廉·凯莉 著
翻译:曹军骥
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第1版
本书讲述的虽是洛杉矶的故事,放眼的却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洛杉矶治理污染的历史,是全人类环境治理的财富。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也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重温这段洛杉矶烟雾污染治理史,对我国的雾霾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通过纪实小说般的语言,并配以珍贵的历史照片,描述作为“烟雾之都”的美国洛杉矶市60多年来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形成、发展和防治等历史细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依赖于汽车等新兴生活方式,造成严重污染,于1943年7月开始给洛杉矶市居民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持续影响至今,而洛杉矶的居民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与抗争,将洛杉矶市从烟雾蔽日恢复到蓝天白云。两位作者通过深入调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事件发生时的众生相,以及该事件对美国污染治理进程的促进与当前全球各国绿色环保发展的深远影响。
【前言】
洛杉矶烟雾污染治理历史的借鉴意义
■曹军骥
重读这段洛杉矶烟雾污染治理历史,反观当今席卷大江南北的雾霾事件、经年治而不降的空气污染,我觉得有如下几点特别值得借鉴。
首先,高度重视科学研究。20世纪40年代初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时,各界人士都茫然不知所措;经过大概10年的摸索,由加州理工学院斯米特教授率先发现机动车与工业尾气的光化学反应产物是污染的肇因,之后的控制都是围绕这个科学结论展开。没有高水平科研成果做支撑,如盲人摸象,不仅污染控制的效果差,甚至污染控制的基本方向都是错的,出现越治理越污染的局面。因此,洛杉矶很早就开始了空气污染的科学研究,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高水平的科技攻关。如1968年成立的加州空气资源局(CARB)第一届主席就由斯米特教授担任,几十年来CARB引领与左右了美国空气污染的科研水平、控制技术、标准制定、法规条例等进程。
其次,对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寄希望是“毕其功于一役”。从1943年7月8日洛杉矶出现第一场有记录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开始,谁也没想到这个污染治理工作持续70余年,时至今日还在继续。烟雾污染发生的头几年里,政府官员、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拍着胸脯承诺几年内就要改善这种烟雾污染(尽管它是什么、如何形成都还不清楚)。从1943年算起,洛杉矶这个“美国空气污染之都”,尽管投入巨额资金、巨量资源、巨大努力,进行人类有史以来最长时间、最大规模的污染控制实践活动,直至作者成书的2008年甚至今天,空气质量虽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但相比之下,洛杉矶的污染仍高居美国各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见污染控制的艰巨性。
再者,需要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个部门来共同治理污染。洛杉矶空气质量改善,除了依赖科技进步,还要紧密依赖经济分析、社会管理、产业替代等多种手段;不仅依赖环保单位,还要依赖研发机构、环保社团、产业部门等全社会的共同投入;上至州长、市长,下至贩夫走卒,无论职业医师还是社交名流,都对空气污染控制做出过贡献。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与污染源控制有关,也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换、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等有关。需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刻教训,对新上马的高污染工程项目做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防止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新的污染。(节选)
【精彩书摘】
紧急状态
拂晓时分,如同无形的野兽,毒气开始扩散,狡猾而沉寂,悄无声息,无所不至。灰色的烟雾袭击了洛杉矶,吞噬了矗立的高楼与街边的汽车,太阳也变得模糊不清,让人们失去了对于方向的所有感知,除了脸上烧灼般的刺痛!然而,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种神秘的烟雾将使绿意盎然的地球陷入恐慌,使“绿色”从一种颜色变成人们奋斗的目标。首当其冲的是,全城的人都得默默忍受烟雾带来的折磨。吸入的污染物质威胁人们的健康,无论他们是否有过敏史,都会产生急性过敏反应——眼睛红肿,喉咙嘶哑。他们紧握手帕,渴望知道答案。1943年7月8日,从格兰德大街到联合车站的人们都在喃喃自语,惊讶于这突如其来的烟雾。他们很快就愤怒起来,想知道谁应该为此负责。这转瞬间出现的霾如同幕布般笼罩一切,美好的一天就这么被破坏了。几小时后,原本该是一个湿润的西海岸城市的早晨,被烟雾彻底毁掉,如同一场被工业大火无情摧毁的派对。
街边,人们试图从有毒的烟雾中逃出的画面构成了触目惊心的一幕。视线不清的司机紧张地左右避让着,妈妈抓起受惊的孩子躲进路边的大厅避难。行人都艰难如此,对于那些疲于指挥公共安全的警察来说就更是不堪设想,更别提那些悬吊着的洗窗工人了。市区的景象不得不令人想起令人心悸的伦敦烟雾,只不过,这次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南部。一个阳光明媚的城市,就这样被无情地淹没在烟雾中了。
混乱中关于战争的谣言疯狂传开——这像是化学武器攻击,可能是日本人发动偷袭的第一步。这会是继珍珠港事件以及日本皇家海军对圣巴巴拉市的袭击之后,对洛杉矶的再一次攻击?接下来会是芥子气吗?不到两小时,这黑色的烟雾变得越来越浓,并持续蔓延,向着北部富人居住的山坡地区进军。那里紧邻着覆盖茂密松树的国家森林。自20世纪初以来,刺激性的烟雾时不时地出现在中心城区。但是,由于蓝带委员会的原因和完备的针对烟雾、煤烟等污染的条例,才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危机。而现在这些污染,最终还是如同复仇一般回来,似乎早有预谋。失去了本该拥有的纯净空气,数以万计的洛杉矶人出现咳嗽等症状:无论是瘦弱多病的人,还是大腹便便的富人、招风耳的童子军、满身污垢的挖掘者、杂货商,亦或是俄克拉何马州移民,都是如此。由于刺激性气体进入了法庭,构成威胁,一位法官非常愤怒,不得不当日休庭。
洛杉矶市卫生督察员告知市民要镇静,不要反应过度,并说太阳一旦露面,烟雾就会迅即散退。对此,工程师们则怀疑由于一些工厂违规操作导致气体泄漏,而异常温热的天气又使得烟雾被困在城市周围,以致出现雾霭。让官方高兴的是,第二天阳光明媚,在蓝天下又可轻松呼吸了。于是,阿Q式甚至粗俗的幽默充斥着“天使之城”。《洛杉矶时报》,当时代表着南加州极端保守的集体意识,戏称,这场突袭是市长办公室内一场关于城市出租车大罢工谈判的火热会议中散发出的含硫气体(如臭屁)所导致的。尽管如此,人们的反应并非只有笑声。一位议员冒着在这天生乐观的土地上被戴上卡桑德拉(希腊神话中的凶事预言家)头衔的危险,警告人们最好做好准备,阻止雾霭的再次袭击,否则只能迎接城市渐渐消亡,变成一个“废弃之城”!洛杉矶市长弗莱彻·鲍伦,一个头脑精明、面孔严肃并擅长辨析法律条文和做激动人心演讲的人,回应称:这些都是胡言乱语。当初在前任市长因警察操纵卖淫的丑闻下台后,洛杉矶民众选择了鲍伦及其提出的进步而健全的施政纲领。而今,鲍伦能够感受到人们的不安,他们担心烟雾会再次爆发。因此,在8月,市长许下承诺:在未来4个月内将对这场令人恼火的烟雾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治。
官方努力改善洛杉矶空气质量的活动从未间断。如果你当时预测说这片区域的空气在65年后仍有污染,一定会有人怀疑你是否头脑清醒,甚至怀疑你是否爱国。空气质量一定会改善,似乎成了一种信念。20世纪40年代初期,当烟雾笼罩城市的时候,当地政府并没有怎么当一回事,把此事件评估为如同坑洼的林荫大道修复的事务一样。洛杉矶——毕竟不像好莱坞那样灯红酒绿,它是美国最新的工业化推动基地,承担着未来科技发展和革新的重任。首批治理措施收效甚微,从鲍伦乃至罗纳德·里根等一批政客又逐渐制定了更加强硬的规定,希望能为市民找回那片蓝天。然而,烟雾似乎很有一套,能够将这些期望拽入绝望,让美好的承诺化为泡影。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顽固而狡猾的烟雾轻松地击败了针对它的种种策略,并在受害者中制造纠纷——家庭成员愤愤不平,工业家们被当作替罪羊受到责怪。人们开始明白,无论加州是代表着“未来之州”,还是昙花一现的现代文明,都会被烟雾所影响。每当你认为毒气已经散去的时候,它又会卷土重来,笼罩西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