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家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浙江省23个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5年来,我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围绕基层群众就医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制定了符合嘉兴实际的医改“路线图”,成功缔造基层综合医改“嘉兴模式”。
全科医生签约、基本药物零差率、城乡居民“20分钟医疗服务圈”、“大医院”牵手“小医院”、个性化基层健康管理……新一轮医改进程不断深入的背后,是我市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提升和转变。随着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的“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和“基层特色专科(专病)评审”工作被作为基层综合医改“嘉兴范本”在全省铺开,作为“群众健康守门人”的各类基层医疗机构,在城乡居民就医和健康管理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少居民已明显感觉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让惠于民
——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基本药物零差率,让城乡居民看病得到更多实惠
“现在我身体不舒服就来找我的签约医生颜大夫,她不光帮我‘把脉’病情,还能优先预约转诊,省心又省力。”昨天,在嘉善罗星街道城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钱彩金在说起“社区家庭医生”的使用体验时,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
钱彩金说,现在不光像她这样患有慢性病,有长期就医需要的人愿意来找签约医生,家里其他人有需要咨询的问题也都习惯来问签约医生。“有问题随时随地问,好像是我们自己的保健医生。”钱彩金说。
为改变“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排队2小时,看病2分钟”、医患交流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2013年起,我市在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服务模式。截至目前,我市已有近200万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如同“私人医生”般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其中,重点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签约率达67.4%。
说起看病,费用一直是群众关心的话题。截至2011年,我市所有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变了以往“以药养医”的弊端。
“接下来基层医疗机构的一般诊疗费还将进一步实现差异化。”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通过提高在社区看病和经转诊患者的报销比例等,来引导、推动患者分流。“在‘家门口’看病不仅会越来越方便,还将越来越实惠。”该负责人说。
舍远求近
——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20分钟医疗服务圈,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看病
“我家住在濮院镇新河村,以前生病总习惯去嘉兴市里看,路途远不说,家人照顾也不便。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大医院专家的治疗,设备先进,费用还低,真是太好了。”日前,在市第二医院全面托管下的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在此接受了胆囊切除术的61岁章阿姨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物力、财力、人力和技术的“四短”困境,给百姓在“家门口”就医带来诸多不便。医改5年来,我市始终把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市第一医院牵手王江泾医院和七星镇卫生院、南湖秀洲组建两大医疗技术支援联合体、10家县级医院分别与10家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办医组建分院……细心的群众会发现,原先破旧的乡镇卫生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漂亮的医院大楼、舒适的诊室环境、因需而设的专家门诊、各类新设备新仪器以及来自大医院的名医和专家。
与此同时,一个基于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79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20分钟医疗服务圈”也已形成。“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城乡居民就近就医。”据该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基层医疗门急诊人次已占全市门急诊服务总量的近52%,“随着我市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程的深入,这个数字还会逐渐增多。”
防重于治
——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做城乡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11月2日上午,平湖钟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7岁的朱大爷正在“健康小屋”里进行着自助免费体检。体重、血糖、血压、骨密度……不到15分钟他已完成了6项自助检测。“整个流程操作很简便。”朱大爷说,自己有2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自打有了“健康小屋”和自主测试健康状况的APP系统,他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对待疾病的心态平和了不少。
对此,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通过免费检测不仅能提升居民的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同时还能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慢性病规范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意见,“逐步使社区卫生服务从‘发病后管理’向‘发病前管理’转变,从‘单纯服务’向‘全程健康干预’转变。”
截至目前,嘉兴全市共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323.27万份,建档率近90%。高血压管理人数达44.45万人,糖尿病管理人数为10.36万人,均超预期完成工作目标。此外,海宁和桐乡市已被卫生部命名为“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嘉善县和南湖区也已成功创建“浙江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