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美女孩”刁娜。 资料照片
“当代武训”刘盛兰。 资料照片
中央电视台今春播出的“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仪式上,“感动中国”的奖杯12年来首次“走出”颁奖厅,送到了一位老人的床头。这位老人,就是山东烟台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的92岁“五保”老人刘盛兰。18年捐款超过10万元,他靠“捡破烂”捐助了100多名寒门学子,以不求回报的关注见证他人梦想的实现。
感动中国的刘盛兰,只是“烟台好人”的一员。滚滚车流中救出伤者的“最美女孩”刁娜,坚守海岛讲台40多年的“最美乡村女教师”葛丽华……一位位“烟台好人”,彰显着“爱心烟台”的城市品格,也见证着烟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坚实步伐。
九旬老人的“幸福苦旅”
招远玲珑西区日间照料中心208室,床头摆着他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的照片,刘盛兰坐在床上,不停地颤抖着——他已经下不了地了。
刘盛兰生于1922年,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没能好好读书成了他一生的遗憾。1996年5月1日,刘盛兰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一则求助信息,第二天就寄去了50元钱。对当时月收入仅300元的他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老人漫长而又令人感慨的捐助善举,就此开始。
10元,20元,30元……看到报纸上报道上不起学的孩子,刘盛兰都会捐钱。每月300元的工资勉强糊口,捐助的钱从哪里来?拾荒!一晃8年过去了,刘盛兰吃的是垃圾箱里捡来的东西,穿的是20多年前的衣服,硬是把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两万元钱,一点点寄往大江南北,前后资助了50多个孩子。
为了多留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每年有3800元的补贴,蚕庄镇政府另外每月给他200元生活费。“我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捐了好,捐了帮学生念书。”刘盛兰说。
2012年初,刘盛兰停止了长达17年的拾荒生活,因为“腿太疼,走不了路”。此时的刘盛兰已经成了名人,越来越多的人给他捐助生活费。但每一笔捐的钱,他一分都不动,而是重新“分配”,把它们变成了一张张汇款单……
“钱,不重要;人,才是无价宝。”这,就是刘盛兰的“金钱观”。这,就是义动天地的深沉大爱。
“好人群像”雕刻城市品格
从2007年到2013年,每两年一届,烟台已经连续开展了四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先后有212人荣获“烟台市道德模范”称号,其中两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同时,16人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21人获“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从2003年“十佳烟台好人”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以来,迄今共有70余人当选双年度“十佳烟台好人”。
90后“最美乘务员”姜丹萍面对持刀歹徒勇救乘客,让我们震撼于“无畏之美”;“80后”女大学生村官张广秀身患白血病依然情牵岗位,让我们感动于“奉献之美”;“小巷总理”安立盛45年坚持做好事,让我们敬佩于“坚持之美”……一位位“烟台好人”用自己的经历、故事和选择,诠释着真、善、美。
还有那些从烟台走出、来到烟台的人,也在传递着好人的情怀与感动。在贵州,扎根山区的烟台籍选调生王媛媛因公殉职,写下“山海壮歌”;在苏州,莱阳籍消防员孙茂珲、全沾蓉救火牺牲在异乡,“烈火中永生”可歌可泣;来自江苏南通的周江疆在火海中救出10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来自安徽的农民工蒋兴保,伸臂救下火灾中坠楼的邻居……
一个个名字背后,一幅幅画面之中,镌刻着同一个名字——“烟台好人”。他们诠释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好人精神和道德品格,塑造起一个跨越时代的好人群像。
“爱在烟台,难以离开”
人的品德推动着城的品格,城的积淀孕育着人的精神。在“好人”层出不穷的背后,是一座“好城”的文明嬗变。
2005年10月,中央文明委召开表彰大会,烟台成为首批9个“全国文明城市”之一;2009年初,经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烟台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1年12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京召开,经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烟台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并受表彰,实现“三连冠”。
这是一张让700万烟台人自豪的“成绩单”。7年间3次飞跃,“桂冠”无形,分量却是前所未有的沉甸甸。文明城“三连冠”,不仅带给烟台知名度的飞跃,更让城市风貌和人文精神得到彰显。
人人都是文明城市的参与者,人人都是烟台精神的践行者——烟台大力推进“读好书、唱好歌、讲礼仪、做文明人”活动,大力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纠正和制止不文明行为,让文明之风吹靓港城。从2002年开始,烟台每年集中开展一次“爱心捐助”活动,至今累计有400多万人次参与,募集善款近10亿元。
长效创建文明城,让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秩序更加规范、城市服务逐年提升、城市品位实现了升级。“城之文明”滋养着“人之良善”,新时代的烟台人践行着“创新、拼搏、协作、包容”的烟台精神,以独特的爱心文化,诠释着“爱在烟台,难以离开”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