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工商联、市总商会发布了2013年《嘉兴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一项调查数据令人揪心——民营企业的平均科研经费支出额仅为0.02亿元,在各类经济主体中处于末位。从逻辑上说,把这份成绩单归咎于民营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会很好理解,吊诡的现实是,民营企业的创新意识并不弱,78.75%的民营企业甚至设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但让人遗憾的是,从创新的路径来看,仅26%的企业采取的是自主创新,多数企业依然沿用的是模仿创新,这种创新的路径依赖不改变,就难以真正创新。
模仿创新的路子还能走多久?走不久。毋庸讳言,模仿创新也曾有过春天。它的优势在于,能节约大量的研发费用以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回避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和降低市场开发的风险。当年,企业迫于起始发展水平低,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有限,在创业之初,先引进外来技术,然后自己学习、模仿、消化,通过成本优势继而获得后发优势,确实是条不错的路子。但模仿创新本质上是一种“跟屁虫”策略,抓住不放,意味着把技术创新的主动权交给他人,不但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随着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技术会很困难。当前国际分工的网络日益复杂,实施模仿创新的企业面临着“引进、消化、模仿”潜力耗尽的窘境,后发优势正逐步变为“后发劣势”。
民营企业的创新需创新,这样,“智慧型”发展才能取代“汗水型”发展。那么,自主创新之路该怎么走?显然,自主创新不能理解成只靠自身来创新,还应借力于政府政策,借力于高校、科研院所之力,需善假于物。然而调查表明,许多民营企业对于政府制定的创新激励与补贴制度、政府制定的优惠与便利政策、科技中介服务系统、当地科研机构申请和授权的专利等并不清楚,诚然,这表明政府的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更多的还是民营企业对自身技术创新环境关注度不够,安于现状,对传统路径的依赖感强,不愿对创新作出创新的改变。
创新是企业成就梦想的金钥匙,也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你要有市场的话语权、定价权,你就去创新,去掌握核心技术,停滞不前或沿着模仿创新的老路走,只能抵达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