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为主的“双服务”,以扶持经济薄弱村、扶持低收入家庭为主的“双扶持”,以助推重大投资项目、助推重点科技转化项目为主的“双助推”……2013年,嘉兴市按照“领导带头破难、服务深入不留空白、载体创新务实有效、机制建设保障有力”要求,着力推进走访服务活动“三个双”工作。
短短一年间,一种崭新的气象正逐步形成:建功立业、争创一流的多了,工作平庸、不思进取的少了;深入群众、为民分忧的多了,高高在上、脱离基层的少了;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多了,推诿扯皮、久拖不决的少了。
“三多三少”的背后,是“访民不扰民、走访不走秀”服务理念的转变,是“补血又造血、强身又健体”扶持政策的转变,是“落地且生根、开花亦结果”助推方式的转变。不走过场,只求实效,已成为嘉兴走访服务的重要衡量标准。
“双服务”:走访不走秀
“敢于担当是一个创新创业领导者极为重要的素质。看干部要看敢不敢负责、有没有担当,要大胆起用改革者、重用担当者、支持干事者、鞭挞推诿者。”这是桐乡市濮院镇党委书记沈根潮在“勤政周记”中写下的关于加强干部效能建设的看法和感想。
走访范围越广泛,了解民意越全面;下沉基层越深入,分析问题越透彻。当走访服务活动从“看与听”的“浅水区”向“思与谋”的“深水区”发展时,需要的不仅是一种俯下身躯的姿态,更是一种勤政干事的氛围。2012年,桐乡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领导干部“勤政周记”制度,全面激励该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学习思考的能力、锤炼攻坚克难的魄力,打造一支勤政廉政能政的“三合一”干部队伍。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在思考中推进工作,截至目前,该市各级领导干部已撰写勤政周记15000多篇,交办问题1500多件,解决涉及企业、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138个。
哪些制度需要完善、哪些措施需要强化?怎样有效服务基层、如何切实服务群众?不仅在桐乡,在嘉善、在平湖、在海宁、在海盐……来自全市各地的广大党员干部均满怀一腔真情,揣着民情日记本、入户调查表和民意联系卡走村入户、穿街过巷、访贫问苦、嘘寒问暖,开启了一个个服务篇章。从一点一滴做起,“双服务”活动不做空洞的“雷声大”宣传,多办具体的“雨点小”实事,让干部作风悄然变化。
“双扶持”:强身又健体
“儿子平时吃住在中心,那里工作非常轻松,而且还有专业医生负责给孩子们治疗,生活上也有专人照顾,他们的后半生总算有了保障。”海宁市周王庙镇联民村村民王士根终于放下了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精神压力。妻子精神异常,两个儿子先天智障,全家经济收入全靠他一个人。尽管享受了相关政策扶持,但家庭生活仍然非常拮据。今年,海宁市全面推行爱心虚拟岗位。王士根两个儿子都去了残疾人·阳光庇护中心上班,不但每月有2620元工资和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金,还能像正常人一样领取退休金。
海宁的爱心虚拟岗位、海盐的第一书记制度……建立输血式救助与造血式帮扶并重的长效结对帮扶机制,让之成为破解中国式慰问的有效举措和根本创新,这是2013年嘉兴“双扶持”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级部门组团帮扶经济薄弱村,结合自身优势给予结对,在资金、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着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目前,全市842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0.21亿元,村均115.2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和11.2%。市级机关支部长期结对低收入家庭,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举措,实施朝阳工程、创业工程、暖心工程三大举措,努力帮其脱贫致富。仅市本级就有79个机关部门269个机关支部与315户低收入家庭结对帮扶。
“双助推”:落地且生根
总用地面积666亩、总投资60亿元的兴兴新能源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项目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亿元,税收约20亿元,对促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落实滨海开发带动战略和实施“三大倍增计划”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但由于港区用地空间小,兴兴新能源项目落地成了难题。
前期摸底了解困难缘由、分层会诊落实解决方案、集中领办破解制约难题、并联解决实现特事特办、回头查看跟踪项目进展……嘉兴港区通过实施“循环工作法”,让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实现快速落地并保持有序推进状态。
只要项目建设有需要、服务对象有需求,就能确保做到零时间拖延、零距离对接,切实提高重大项目服务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嘉兴“双助推”工作围绕经济稳步发展着力推进项目健康运行。全力推进“三改一拆”,为项目落地腾出空间。各地各部门将该项工作作为走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调查排摸工作,掌握现状、摸清底数,化解矛盾、保障推进;全力提升服务质量,为项目引进优化环境。各级领导干部深入项目现场,抓协调、抓落实,强化前期项目审批、推广项目代理制度、狠抓项目建设办法,协助企业做好院校科技合作、高端人才引进、科技金融服务等工作,增强发展信心,激发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