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企业的转型提升过程中,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何成功突围并抢占先机?
近年来,秀洲区通过创制“六地模式”,绘制了“退低进高”路线图。通过控制总量、深挖存量、优化增量,有力推动一批低、小、散企业以及落后产能的退出,促进一批高、精、尖项目引入,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去年以来,全区共实施腾退低效用地项目49个,总共腾退土地1644.97亩。
活地挖地
以科技驱动助推二次创业
从今年5月开始,浙江生辉照明有限公司对企业内的一幢3层综合楼进行拆除。“在原址规划新建一幢5层楼高的研发技术大楼,整合原本分散的研发和实验这两个部门,建筑面积增加8000平方米以上,并且开发地下一层空间,用于缓解地面停车难问题。”据该公司董事长沈锦祥介绍,这一“拆低建高”的“活地”做法,既节约了拿地成本,又与生辉照明以科技驱动二次创业的理念相一致。
据了解,去年以来,全区企业共推进“拆低建高”项目13个,增加建筑面积53334.3平方米。“活地”模式提高土地使用率,与此相近的“挖地”模式则通过技改提升,促使企业在空间拓展的基础上继续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嘉兴市华亚织造有限公司引进216台日本津田驹喷水织机和配套设备,项目投产后,亩均销售收入可从609万元提高到896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从3.25吨标煤降低到0.76吨标煤;位于新塍镇的恒诺微电子(嘉兴)有限公司实施年产43700万个电子产品投资项目,设备投入近7500万元,相当挖掘出25亩土地空间;位于王店镇的浙江振申绝热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实施4.5万立方米产能泡沫玻璃技术改造,设备投入5300多万元,相当挖掘出18亩土地空间。“数据显示,2012年度全区企业共通过技改提升,挖掘出80多亩土地空间。”秀洲区经济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要地盘地
以闲置回收带动兼并重组
“轰——轰——”伴随着机器的作业声,位于秀洲新区、秀洲工业园区的嘉兴市兴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新建生产厂房项目正在做最后的冲刺。该项目占地15亩,3幢标准厂房规划建筑面积共约7000平方米。该公司副总经理沈建良告诉笔者:“随着近年来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原本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的厂房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只能把3000多平方米的过道改成了临时仓库。”
“二次分配”解企业燃眉之急。考虑到该公司的实际生产需要,秀洲新区、秀洲工业园区通过成功回收原昊博太阳能项目闲置的65亩土地,
重新配给兴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总计可实现年产值10.8亿元,同时又能与敏实集团遥相呼应,形成产业集聚。据统计,去年以来,秀洲区通过多种方式共依法收回闲置土地8宗,收回土地698.02亩。
从政府主导的“要地”模式,到企业主演的“盘地”模式,秀洲区正在鼓励、引导优势企业发挥技术、管理、资本及品牌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兼并重组方式盘活低效存量资产,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如引入浙江骏亮照明有限公司,兼并浙江新地标节能光源有限公司,使原本低效的47亩土地得以全面利用,预计年产值近亿元;引入上市企业南方水泥,兼并郊区水泥厂,预计达产后年销售4亿至5亿元,同时实现资源利用率提高、总能耗减少。去年以来,秀洲区共通过兼并重组盘活土地137.85亩,充分实现“零增地”。
腾地零地
以退进转换实现完美对接
秀洲新区、秀洲工业园区关停淘汰中茂塑胶公司,腾退土地140亩,关停淘汰德尔电器、维维毛衫厂等10家企业,腾退土地200亩;洪合镇关停淘汰新秀漂染,腾退土地20亩;新塍镇实施陆道制造、新塍塑化、宏丰织造等低效企业的成片关停退出,腾退土地47亩……
通过定位高能耗、高污染和落后产能的企业坐标,秀洲区启动关停淘汰“腾地”模式,去年全区直接关停企业15家,腾退土地645.29亩。
如何充分利用好“退”与“进”之间的时差?以租代售“零地”模式的出现,又找准了资源与项目优化配置的对接点,通过实行引项目进驻标准厂房等“零增地”做法,有效缓解用地瓶颈,实现“退”与“进”之间的完美对接。如针对雅奇航空、中电36所产业园、瑞仕凯德等一批优质项目,在无地可供的情况下,因企制宜,积极协调博尔玛、福达等企业,向优质项目提供标准厂房先行生产,既留住项目又充分利用存量厂房,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