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市港航管理局按照市安委会和市交通运输局的统一部署,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建设“数字港航”,转变水上安全监管模式,实现辖区水上安全形势的持续好转。与“十五”末相比,2010年辖区水上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36.5%、80%,水上交通事故五项指标均全面下降并控制在省、市考核指标之内,堵航时间从2004年的1039小时,下降到2010年无8小时以上堵航事件。
科技的创新发展,推动了水上安全监管信息化发展道路,有效保障了我市水上交通安全。
有效提升
水上安全监管能力
嘉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河网发达地区,境内拥有定级航道224条,航道里程1950公里,船舶通航密度大,2010年水路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较“十五”末增长18.41%和53.74%,分别占全社会货运总量和货物周转总量的50.44%和62.89%,完成货物吞吐量9486万吨,同比增长36%,列全国内河港口第8名,是全国内河航运最繁忙地区之一,水上安全监管压力大。
据介绍,“十五”初期,我市航道等级低,船舶数量多,平均吨位小,航道流量大,水上交通事故频发,堵航事件时常发生,给我市水上交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水运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市港航管理局始终坚持贯彻国家、省、市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强化对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围绕安全管理发展的第一要务,对如何提高水上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如何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保障水上交通安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数字港航”建设目标要求。
通过多年努力,如今,市港航系统逐步形成了办公网络化、管理科学化、监管信息化、服务自动化和决策智能化的“五化”港航信息化管理体系。近年来,围绕该体系,市港航管理局高度重视安全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和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建设等手段,有效地提升了我市水上安全监管的能力。
大力建设“数字港航”
围绕“数字港航”,建设“五化”体系。从2002年起,市港航管理局租用37条电信专线,实现了局、处、所三级网络互联,并纳入省交通运输厅内部网络规划,为“数字港航”建设服务水上安全监管打下基础。
目前,嘉兴港航已完成2M宽带信息网升级改造,建成了含3G、VHF、无线网桥等多种组网形式、覆盖面更为广泛的复合型网络,现拥有标准数据中心1个,服务器60台,专用光缆59条,视频监控点60个,PC机等终端设备1277台。
2004年,我市建成了全国首个内河水上交通指挥中心,于2007年实现升级改造,成为我国内河智能交通建设的典范。目前,依托GPS/GIS/GSM系统等技术,中心具有港航数据交换、应急处理、统一指挥和网络化服务四大功能,航区6000多座桥梁、码头等港航地理信息全部纳入GIS电子地图上,航道、码头装卸以及船舶通行的动态信息通过GPS、RFID、CCTV等设备实时显示。
2005年,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合作,市港航系统又完成了数字航道无线传感应用研究。通过安装车载、船载监控系统,可以将现场图像、语音对讲等信息实时传回到水上交通指挥中心,实现以移动视频方式的现场直播。
2006年,市港航系统又建成了省内港航系统首个高标准数据中心,用以构建安全数据区,保障业务数据安全存储,有效保障中心60台服务器的正常运转。通过建立数据备份安全机制,制定网络突发性事故应急预案,夯实了信息化建设基础。
2008年,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省内首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化航道扫测船驶入航道测量,利用“水声呐”水下地形测量仪和360度全景图采集系统,大大提高水下地形、航道沿岸状况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结束了浙江航道“竹杆测量”的历史,有效保障了航道的畅通。
2009年,嘉兴辖区所有危化码头实现视频监控系统的全覆盖,实现对分散危化码头的实时监控,监督危化码头船舶停泊秩序和装卸作业,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一旦发生事故可第一时间掌握事故情况,便于事故调查开展。
2010年,市港航管理局与上海海事大学经多年联合研发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率先投入到上海世博安保中,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目前已在全省得到推广应用。
努力提高水上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
笔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市港航管理局结合辖区实际,提出港航信息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自行探索开发了10套信息化系统,部分系统已在全省港航管理和服务中得到推广应用。
目前,《浙江港航船舶综合监管系统》、《港航动态综合监管系统》、《嘉兴港航短信GPS管理平台》和《指挥调度系统》等30多套业务软件已全面应用,实现日常船舶免停靠检查、报警、航行轨迹监控、控制、统计及动态调度等功能,各大应用软件已成为提升水上安全监管效能的助推力。
此外,依托安全监管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的相辅相成,高效运转,嘉兴航区形成一个无盲点的监控区域,通过严抓安全监管信息化实际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应急救助和船舶安全监管等效能。
2009年,通过海事救助艇上的移动视频监控设备,在七星油库码头危化应急演练中,总指挥通过实时视频通信手段,完成了整个应急演练指挥,提升了水上安全应急救助实际效能;2010年,在任务繁重的上海世博安保期间,浙江港航船舶综合监管系统的开发和RFID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对所有航行船舶的自动监控,仅此一项就累计节约船舶用油近3000吨,节约人力66%;2011年,我市在应对今年大范围强降雨雪、寒冷、冰冻以及防汛、抗击台风“梅花”等恶劣天气影响时,科学应用水上安全管控措施,滞留的1477艘船舶情况在浙江船舶综合监管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中一目了然,一旦发现船舶违反禁航规定,即可实时指挥就近的海事艇拦截,有效保障了辖区的通航秩序。
突出以人为本,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为此,嘉兴水上指挥中心整合全部安全信息化应用软件,建立水上安全24小时服务体系。自指挥中心启用以来,累计指挥出警1347次,成功实施救助621次,排除重大堵航事件、事故险情102次,救助人员1032人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万元/年,减少直接管理成本402万元/年,减少堵航产生的间接效益1.8亿元/年。
“十年磨一剑,科技保平安。”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如履薄冰,责任重于泰山,优质服务永无止境。市港航管理局有关负责人称,下一步,市港航系统将坚持科技创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努力提高嘉兴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服务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