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弄潮头,综合实力大提升
在去年5月召开的秀洲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评审会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的“南、中、北”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首次亮相引起惊叹。据了解,目前“南、中、北”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一些成效:全区新三资有意向投资农业的项目共64个,总投资8.89亿元,其中,位于园区内的项目44个,投资金额达8.47亿元。此外,目前已完成粮食功能区规划论证,两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项目列入省建设计划,全区已建成7个千亩以上功能区,面积2.5万亩。
“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内涵向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经营方式、新的发展思路。”区农经局局长李荣伟表示。
“十一五”期间,秀洲区农业保障措施与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制定“6+1”农业产业提升规划,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农业招商为手段,推进农业项目建设,2007—2010年,实施区都市型农业建设项目147个,区“项目提升年”生态农业建设项目22个,上报市新农村建设项目961个;吸引“新三资”投资效益农业8亿元。2010年,成功举办2010秀洲现代农业投资说明会和嘉兴秀洲(上海)名特优农产品“农超对接”洽谈会,签约6个农业投资项目和13个农超合作项目,总投资8800万元和签约金额20960万元。全区农业主体快速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从2007年的28家发展到46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24家,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的39家发展到82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11家。去年以来,全区新建家庭农场25家。另外,全区通过加强培育与引导,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积极引导、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开发创意农业、白领农业等新兴产业。
近五年来,创建省级村庄绿化示范镇2个、示范村20个,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兴林富民示范镇3个、示范村9个,省级林业休闲观光园区3个,市级绿色小城镇3个;建成以榉树、梅花、枇杷为主的特色村6个。完成20头以上生猪养殖规模排泄物治理工作,全年减排80万吨以上。基本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
上个周末,家住市区的王小姐专程和朋友一起开车来到秀洲区圣莱特农庄,有的垂钓,有的进行户外拓展训练,玩得十分开心。王小姐告诉记者,游客不仅可以在不同的季节采摘水果、竹林挖笋、小溪捕鱼,还可观看三句半、腰鼓舞、扇子舞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据了解,五年来,全区建成区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园区18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7家;开发“农家乐”观光旅游点2处。开展了果桑采摘节、南湖葡萄节、江南网船会等一系列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节庆活动。
全区平台建设日益完善,建立了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省淡水所、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的科技合作,加大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和营销队伍建设,开展鲜活农产品配送、农超对接等业务,农产品营销渠道进一步拓展:“新塍”菜籽油、“杨溪”生态鳖等8个知名品牌共30种精品农产品入驻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精品“王店”三园鸡在上海、江苏年销量达3.5万羽;嘉兴市王店镇东兴奶牛场每年向上海光明集团供应鲜奶1200吨;“福特”甜薯打入全国100多家超市,与多家知名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沪杭苏等大型超市年销量达3000多吨,成为麦德龙华东地区20多家超市的专供商品。
据了解,全区“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完成,聘用首席农技推广专家10名,区级“三位一体”农技人员47名,协助员29名,镇、街道“三位一体”农技人员107名,聘请省级农业部门和科研院校农技顾问11名。组建了生产、营销、农资配送、连锁经营及农机、植保、统防统治等合作组织,探索和推行“公司+合作社(村级经济合作社)+大户(基地)”生产经营模式。
【展望未来】
都市型农业是以城市消费为主导,以一、二、三产业逐步融合、互联互动和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是城市群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依托现代城市交通、市场、信息、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发展集约化、工厂化农业,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丰富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并营造绿色生态景观,净化环境,具有经济、生态、休闲、文化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当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正在迅速形成和发展。区委、区政府根据秀洲的区位优势、农业基础和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把都市型农业作为秀洲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构筑都市圈,加快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秀洲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十二五”期间,全区农业经济将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坚持“创新、转型、拓展、提升”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拓展农业功能;以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可持续为目标,整合要素,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以“两区”建设为平台,深入推进产业、主体、科技、基础、管理、服务六大提升战略,深化“五个二十”示范工程,深入实施农业“6+1”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等多种农业经济形态,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农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农民创新创业实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构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