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秀洲区共有持证残疾人约7000人,其中智力残疾人500多人。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种种缺陷而不能像常人一样地工作和生活,他们往往游离在社会生活之外,日渐和社会脱节。但是他们也有人生理想,也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如今,他们有了自己的工作场所和精神家园,并在此掀起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四月的早晨,透着微微寒意,记者来到秀洲区新塍镇富园村一座漂亮的别墅前。下了车,“温馨家园虹亚扶志,共享小康天道酬勤”几个大字映入眼帘。透过敞开的大门,记者看到了一群忙碌着的身影。这里,正是秀洲区的首个残疾人辅助工疗站——秀洲区“虹亚”辅助工疗站。
亲身体验 感受“家庭式”工厂
8:30 一天的工作开始
走进工疗站,仿佛来到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连空气也变得暖暖的。一群统一着装的残疾工人们在专注地从事手工劳动,不时交流几句。厨房里,两位工作人员正忙着为他们烹制午餐。
9:30--9:45 康复训练时间
每工作一小时,就安排了15分钟的康复训练时间。康复时间一到,工人们迫不及待地涌入了康复娱乐室。室内有许多专为残疾人设计的康复器材,如理疗机、哑铃、跑步机等。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们结合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康复项目。记者注意到,他们互帮互助意识非常强烈,也十分谦让,一切都在井然有序中进行。15分钟过后,工人们都很自觉地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
11:30 工人们陆续进入餐厅用餐
午餐是白米饭加一荤一素两个菜,虽然简单,但都是工作人员一早精挑细选的好菜,亲自下厨为他们精心烹制的。忙碌了一上午,工人们吃得格外香。“原先是每天叫外卖的,但是比较油腻,而且送来已经冷掉了,所以我们一合计,还是每天自己买好菜烧给他们吃,既卫生方便、又实惠。”工疗站的骆站长说。
12:00-14:00 娱乐和午休
这是工人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他们有的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电视,有的围坐桌前打着诸如“小猫钓鱼”之类的简单扑克游戏,有的则悠闲地在门口晒太阳。他们的神情愉快而满足,让人不自觉地感动于那刻的幸福。骆站长告诉记者,由于没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很多工人刚来的时候都有点自闭和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现在他们在一天天的群体生活中,人变开朗了,爱说话了,笑容也多起来了。有位姓张的工人因为身体不适原本请了一星期假,结果两天后他感到好点了就急不可耐地主动来“销假”上班了。“他说呆家里没意思,还是来这里开心!”骆站长说。
16:00 准时下班
太阳日渐西斜,工人们也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准备下班。记者也即将告别这里。在他们简单而朴实的告别声中,记者感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友好。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比常人多了很多坎坷和磨难,他们比常人更容易满足,也更容易感受幸福。一句简单的问候,一点真切的关怀,对他们而言已是弥足珍贵。
播洒阳光 为残疾人开启另一扇窗
记者从残疾人工疗站了解到,为了便于专业管理,工疗站聘请了原先在乡镇残联从事残疾人工作的退休人员负责工疗站的日常管理和康复训练指导,对部分需要服药的精神残疾人定时按医嘱给予服药,另有专人负责后勤工作。企业的技术人员不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手工劳动指导,确保残疾人在工疗站得到全方位的服务。
残疾人在工疗站不仅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适应这里的生活,减轻其家庭精神负担与心理压力,还可以在这里学习、娱乐,积极开展手工劳动,掌握劳动技能,为融入社会生活而努力。在这里,他们的人生开启了另一扇希望之窗,增添了阳光的亮色。
“原本孩子在家里整天无所事事,我们都有工作,又不能很好地照顾他,现在让他和正常人一样上下班,有人管理照顾,还有工资拿。把孩子放这里我们很放心。”智力残疾青年小钱的母亲这样说。
24岁的小钱只有5、6岁孩童的智商水平,性格也有些骄纵。刚来工疗站时他经常和工友发生冲突甚至打架。管理人员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不仅严格管束,还耐心教导,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用他所能接受的方式和他沟通。现在,小钱已经融入了这个集体,几位年轻的智障女孩还亲切地称他为“哥哥”。
工疗站还有一对残疾夫妇。丈夫黄某是一名智力残疾,妻子陈某是一名视力残疾。夫妻俩原在新塍镇开一家杂货店,无奈生意不佳,而且两位残疾人经营有诸多不便。工疗站成立以后,夫妻俩双双来到了这个新单位。不仅不用像以前那样起早贪黑,而且收入也提高了。
“现在我们两人的收入加起来每月有2000元左右,而且还有各类社会保险,以后老了也有保障了。”妻子陈某说。她和丈夫每天一起上下班,不仅能更好地互相照顾,而且日子也过得更有滋味了。陈某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她告诉记者,工疗站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这些残疾人十分照顾,每月都很准时地把工资交给他们,到了下雨、下雪天还打电话让他们在家“带薪休息”,过年过节,他们还能收到一大堆的点心之类的节日礼物。“这样的生活,我们过去想也不敢想!”陈某感慨地说。
工疗站里还有很多原本生活窘迫,靠政府低保勉强度日的残障人士。在工疗站工作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收入,自然而然地摘掉了“低保户”的帽子,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减轻了国家的负担。“这些残疾人其实特别渴望能和正常人一样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他们现在都工作得格外卖力。”骆站长说。
人性化管理 合力搭建价值平台
虹亚辅助工疗站的建立,既有区残联的牵头协调,也有爱心企业——嘉兴市虹亚纱管纸业有限公司的筹建运营,还有乡镇、社区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让原先根本找不到工作,或是工作明显跟不上健全人而多次被辞退的残疾人有了一个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不仅能接受技能培训,获得就业保障,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据了解,工疗站目前有残疾职工32名。其中视力残疾5名,智力残疾13名,精神残疾2名,肢体残疾12名。这些残疾人在工疗站内从事简单的纱管剥离劳动。工疗站自去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开展了近一年的工作,不仅获得了残疾人家属的普遍好评,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前来就业。
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建立残疾人工疗站,实现残疾人“家门口就业”,是为了给全区残疾人带去更多的帮助,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推动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帮助残疾人早日恢复健康,并希望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和培养残疾人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和能力。下一步,区残联还将依托嘉兴市虹亚纱管纸业有限公司,扩建精神和智力障碍残疾人工疗站,为残疾人就近就地康复、工疗发挥作用,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减轻其家庭负担,并在此基础上带动更多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入到帮助残疾人的行列当中来。
记者感言:
“单纯而真诚”,是记者在采访中对这些残障人士得到的最直观而强烈的印象。一份工作,一份尊重对于他们的重要意义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他们和我们一样是这个社会的一员,一样渴望沐浴阳光,一样期盼与春天同行。让我们全社会都来为这些遭遇人生不幸的人们点亮生命的星光,为他们原本黯淡的人生增添希望的光彩,使他们在勉励中重新奋起、在关爱中展开新的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