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蛮不错的,右臂可以慢慢转动了。”居茂盛老人今年已是89岁高龄,但看上去还比较硬朗,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他的右臂功能有所增强。街道残疾人康复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合在一起,里面放有十多种牵引床、前臂旋转练习器等器材,在康复指导员的指导下,一些残疾人正在进行训练。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建设街道共有残疾人350多名,针对残疾人不同的康复需求,中心康复指导员可以给予不同的指导。
据市残联提供的数据统计,依托基层卫生服务设施,嘉兴市已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70个,康复站769个,配备康复指导员946名。这些中心、站开辟专用康复室,聘请训练指导员,并为辖区内的残疾人建立档案,根据每个残疾人不同的康复需求量身定制训练计划,开展康复训练。
康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求,也是大多数残疾人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社区康复训练,更具有就近就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等特点。早在2004年,作为主城区的南湖区就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二十分钟残疾人康复圈”建设。当年,建设街道的丁家桥、瓶山和新嘉街道的西马桥等社区率先建立了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对这种社区康复模式,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在视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在康复服务内容上,近年来,嘉兴市各级残联也进行了不断探索:目前正在创建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秀洲区,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启动残疾人康复签约服务,长期对残疾人进行跟踪服务。海宁市每个康复站的训练场地都达到了30平方米以上,统一配置、安装的康复器材不少于10件。海盐县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达到了省一级康复指导中心的标准,设有医疗康复科等多个残疾人康复科室。各地还积极新建或改建残疾人托养所,拓展残疾人托(安)养服务,已有1708名重度残疾人得到托(安)养服务,基本解决了重度残疾人养老护理问题。
秀洲区王店镇三建村的潘丹凤在出生时患有脑瘫,只能躺在养蚕的竹匾里,连一些简单的事物也不认识。在社区康复指导站康复员的康复指导和家人的细心照顾下,已能认识一些简单的事物。这几年,残疾人“二十分钟”康复圈还向农村延伸,通过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康复,满足了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如海宁市,去年新聘残疾人专(兼)职委员154名,目前全市已有207个村、社区配备了残疾人专(兼)职委员,至今已建有康复指导中心15个,康复服务站230个,实现了村(社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