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文明
2010年4月2日 16:05
追奠逝者,寄托哀思。将清明节设立为国家法定假日,今年已是第三年。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过好这个已有2640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既要发掘其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又要将传统节日所内蕴的价值理念融入现代生活,过一个更加文明的清明节。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追求目标,我们正在悄然地靠近。
在喧嚣纷繁之当下,清明节不仅未被遗弃,反而得以存续并日渐受到国人重视,映衬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清明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除了去年因工作原因没来祭扫外,每年清明节前后,我都会来祭扫,明显感觉前来祭扫的人是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是2008年将清明节设立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体现得更加明显。”在八宝山人民公墓祭扫完家人后,张先生对记者道出自己的感受。
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志华对记者表示:“今年的清明节,祭扫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祭扫的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程志华认为,近几年来,参加清明节祭扫的人越来越多,对清明节所内蕴的文化因素的发掘也越来越充分,这是一个值得文化界乃至全社会高兴的事情。在他看来,清明节本来是一个祭祀先贤、追思念祖的日子,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发扬传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语有云:“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对先贤的祭奠,因为只有慎终追远,方能民德归厚。
随着清明节2008年被国家确定为法定假日,再加上近年来交通的日渐便利,参与清明祭扫的群众越来越多。据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3月28日发布的数据,27日、28日两天,各观察点共接待祭扫群众49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9%,各地迎来清明节前群众祭扫最高峰。初步推算,全国已有1亿多群众参与了各种方式的祭扫活动。
豪华小车、精致别墅、美元冥币、“女明星结婚证”……清明祭扫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给清明节制造了不和谐的“噪音”
与清明节在中国民间正不断升温的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从各类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新闻:祭扫时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一些地方频发火灾事故;也有一些人大修豪华陵墓、大搞低俗祭祀,把庄重的祭祀变成丑态百出的封建迷信活动,造成视觉、听觉污染……
如此现象种种,不由得引起我们深思,在现代文明社会条件下,我们究竟该过一个怎样的清明节?
“豪华小车、精致别墅、美元冥币、‘女明星结婚证’,在祭扫中出现类似这样的东西,表明了清明节传统中还存在着一些陈腐陋习,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存在,给清明节制造了不和谐的‘噪音’。”程志华教授对记者强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余开亮博士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表示,如今在祭扫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粗俗祭奠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落后、愚昧的祭扫意识,它不仅从根本上背离了清明传统文化,还会助长奢侈攀比之风,进而破坏一个地方的民俗,恶化一个社会的文化生态。
正如媒体所评论的,任何传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适应时间和空间的变迁,适应民众的需要,才能保留精华,扬弃糟粕,得到延续和发展。
尽管一些不文明祭扫陋习尚难“清除”,但低碳祭扫、文明祭扫已逐渐成为“主流”
“任何一种文化传统中都存在糟粕与精华之分,对已经存续了2640多年的清明节来说,也不例外。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用一种更加文明的、更具文化吸引力的祭扫方式去占据这一阵地。”程志华教授对记者强调说。
事实上,政府有关部门早已行动起来了。
在北京,“社区公祭”已开始在多个区县推广,随着祭扫观念的改变,网络祭扫、环保祭扫、低碳祭扫等也开始走进北京市民生活。
在上海、江西等地,政府有关部门引导民众采取恭读祭文、植树、河里撒花等方式祭奠故人。
而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新浪网等网站共同开展的“我们的节日·清明”网上祭先烈活动自3月30启动以来,已经有数百万人通过鞠躬、献花、留言等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样的清明节,才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气节的清明节,才是我们所要倡导的清明节。”程志华教授强调。清明节既是一个祭扫的节日,也是一个生活的节日,更是一个传播文明新风的节日。清明节期间我们既要追寻先人、寄托哀思,也要赞颂生命、追求生活;既要传达慎终追远的感伤,也要融合欢乐赏春的气氛。
来源:
浙江文明网
作者:
编辑:
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