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号”游中国 一面孝心“照妖镜”
2010年2月26日 10:29
年近六旬的兄弟俩,拉着由板车改造的“房车”,载着81岁的老母,从黑龙江要一路走到台湾旅游,难吗?可能吗?千里迢迢,风餐露宿,不但难,许多人简直连想都不敢想。
但这个近似童话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故事的主角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兰西县。哥哥王凯,59岁;弟弟王锐,57岁。去年9月11日,他们从老家出发,用板车拉着母亲一路行走,一路旅游。目前,他们已到达福州。(2月23日《海峡都市报》)
在王家,父亲王树堂当了大半辈子的兵,全靠母亲王玉霞拉扯大4个孩子。王树堂答应带老伴出门旅游,却始终没能成行。2006年9月,王树堂弥留之际,一再叮嘱两个儿子要带母亲旅游,弥补自己一生的遗憾,兄弟俩含泪答应了。
可兄弟俩退休金仅千元,老母亲又晕车晕船,怎么办?“我们商量了很久,决定把家里的板车改造一下,拉母亲出门旅游。”于是,一个内设三层、小屋子一样的特殊板车被制成了。为表孝心,他们还给板车取了个专门的名字——“感恩号”。
2007年3月,他们第一次拉着“感恩号”带老妈出门,历经12个省和2个直辖市,行程7000多公里,到香港后返程,2008年6月回到老家。去年9月,受台湾一家民间组织邀请,他们第二次启程远行。如今,王家兄弟还在等待台湾方面许可“感恩号”入台,让老母亲前往宝岛一游,“如果能成行,母亲的旅游愿望就圆满了”。
读罢这则新闻,我除了感动之外,还有震撼。为这对纯朴兄弟因为淳朴孝心而拥有的强大力量,更为这份力量在当下中国的稀缺和珍贵。
我在心理训练课程中曾与学员讨论到我们的孝心。许多学员认为,自己的内心其实一直在想着自己的父母,想着多尽点孝道,但由于忙于工作,疲于奔波,原本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最后往往成了被自己最容易疏忽的对象。我说,“那不是因为你们没有时间,而是因为你们的孝心不够。如果有孝心,现在就可以马上打个电话给他们,向他们问好。你们想过吗?你们打过吗?”学员一时答不上话来。
我想,要是没有发自己内心的真正的孝心,王凯兄弟有无数借口拒绝母亲想远游的念头,有无数理由漠视父亲的“临终遗嘱”,而且这种拒绝和漠视,在外人看来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王凯兄弟的可贵,则在于他们的心念纯净而简单——继承父亲遗志,了却母亲心愿,而不是为尽孝而尽孝。因为这份心的力量,他们不但有了“感恩号”的创意,更有了千里跋涉的行为。用王锐的说,他们是靠毅力而不是体力来坚持这艰辛的旅途的。与其说是毅力,不如说是“心力”。
大思想家詹姆斯曾经说过:“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凭借改变心态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作为“洗心改命”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我始终认为:心态决定命运,心态改变行为,心态创造奇迹。在我看来,王凯兄弟的“感恩号”,就是真正孝心的“奇迹创造”。王凯说,北京天安门前原本不许走“板车”,执勤民警得知他们的情况后,逐级向上汇报,最后警车开道护送他们走过长安街,国旗护卫班的战士还陪着他们搭乘电梯上天安门城楼。这份“奇迹”不仅属于他们,甚至属于每一个被他们的孝心感染的人。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奇迹”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但稀缺,还一再被误读。互联网上,王凯兄弟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但也遭遇到不少的批评。批评者认为,王凯兄弟如果真有孝心,又何必非要拉着板车去尽孝?把板车打上“感恩号”的名字,这哪是真正的感恩,而是一场秀,因为真正的感恩应该在自己的心里。这样的声音不但出现在对王凯兄弟的批评中,也一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子女认为自己对父母只要有孝心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拘泥于某种形式表达,定格于某种物质回报。于是,无法“常回家看看”便有了种种堂而皇之的理由;于是,一对兄弟用板车尽孝的事迹成了媒体竟相报道的新闻。
我当然不主张每个人也要像王凯兄弟一样拉着板车去尽孝心,普天下有多少父母,就可以有多少种子女尽孝心的方式。但我要说的是,真正的孝心可以藏在心底,但绝对不是自己未尽孝行为的借口。真正的孝心,应该是感恩奇迹创造的动力,而不是漠视父母的辩解理由。人家都可以用板车拉着父母去旅游,我们怎么节日连个电话都没有给父母呢?如果是真孝心,自己没有好好地孝敬父母,应该是愧疚式思维,而不是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凯兄弟是普天下所有子女的一面镜子!真心假心,一照便明。
来源:
中国文明网
作者:
编辑:
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