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篇
2009年11月16日 14:47
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立区”战略的实施,产生了更多的“失地农民”,迅速转变身份成为市民是他们惟一的选择。但从农民到市民,这种转变绝非“美丽转身”那般炫彩与轻松。
这是一场由内而外的裂变,涉及到整个社会形态以及“失地农民”自身。
采访人物:徐磊明(新城街道党工委书记)
2002年之前,新城街道的地位很尴尬,虽然名叫街道,可实际上辖区内没有一个社区居委会。直到2002年5月,亚都社区成立,那是秀洲新区第一个城市社区,以此为标志,新城街道进入了城乡统筹管理体系。
采访人物:郑福根(曾任新城街道亚都社区书记)
2002年时,新区区域内已经有了十几家房地产公司在开发,渐渐聚集起了人气。亚都社区包括了当时的三个小区,秀洲花园、中山花园和华兴花园,因为秀洲花园是大树房产开发的,三个小区连一起,当时被戏称为“亚都社区,大中华”。
他的体会是,农民变市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用“浸染”两字来比喻较为合适。秀洲花园一、二期75%是农民迁移过来的,区政府将这里作为城市化的一个样板。“吃水要交钱,物业要收费,起初农民确实不适应。”
他讲了一个故事:
秀洲花园是依运河而建的,农民习惯依河生活,平时的洗洗涮涮都用运河里的水。因为河道要进行绿化、美化,规划要在小区周边建围墙,结果遭到了大多数居民的强烈反对,因为围墙挡住了居民通往运河的路。尽管社区干部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居民们就是一句话“他们建我们就推。”
习惯了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习惯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生活,要将这些新市民纳入城市化管理,需要引导,需要磨合,需要时间。
“建围墙时能不能给这些失地农民留个口子,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活习惯会被城市化改变,到时候不用我们管,这个口子也会自然关闭的。”郑福根当时向区有关部门建议。
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言,随着这些新市民卫生习惯的改变,如今早已没有人到河边用水了。那条留着“口子”的小道,成了小区通往运河的景观路。
采访人物:徐磊明(新城街道党工委书记)
“融合”是城市社区的元素。
新城街道推行社区管理“以民为本”的思想:深知民情,滋养民风,凝聚民心。因为新城街道这种城乡统筹的特殊功能,要求社区管理就不能墨守常规,“吸收教育分层施教的模式,我们根据各个社区不同的居住人群,对小区管理进行定位,再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实现社区间的相互联动,共同提高。亚都社区以农民拆迁户为主,就以健康平安为主导,定位‘康平’社区;秀禾社区‘白领’居多,定位‘科普’社区;春晓社区以电力系统职工为主,定位‘建设学习型’社区….”.
文体活动异常精彩,是新城街道一大特色。亚都社区就被列为全国首批体育先进社区。
郑福根讲起另一个故事,那是社区成立半年以后。
社区第一次搞升旗仪式,大家都很兴奋,提前通知社区居民。可就在仪式即将举行的前一天,一居民将农作物摊晒在了小区广场上。得知第二天要搞活动,当天晚上那位居民急忙打扫战场,可还是留下了一些不和谐音符。升旗仪式的当天清晨,很早郑福根就起来了,他想到现场再去看看。但眼前的一幕令他十分感动,一个74岁的老阿婆正在清扫现场,“她已经有了社区居民的意识了。”升旗仪式上,老阿婆的精神被大肆宣扬。自此后,农民的城市化细节越来越多了。
“城市化使人际关系变得淡漠,从成立那年起,我们就每年搞一次社区运动会,至今搞了七届了。拔河比赛,以楼道为单位,大家劲往一处使,慢慢地心也会往一处想了。” 2004年时,上海的同行到亚都社区学习取经,老郑书记给出了四个字“联通、移动”,何为联通?“卫生联搞、教育联办、治安联防;上情下传,下情上报,横向纵向信息渠道畅通。”何谓移动?“工作前移,动态管理。”当时引得上海参观者一片热烈掌声。
张国平副区长的观点,从农村到城市,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型需要内外因的兼俱,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物质的辅助,创造外因条件,而内因则来自于城市文明对转型者的耳濡目染。
郑福根以最直观的现象说明了这一点:“夏天,以前是一到晚上,小区内是一片赤膊纳凉的不雅景象,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十年间,潜移默化中,秀洲失地农民“脱胎换骨”变成了市民。
此时,记者方才真正领悟,高照街道何以成为嘉兴市最年轻的街道。因为在秀洲新区,乡村已经不再,城市正在快速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