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建国60周年  > 

农业篇

2009年11月16日 14:32

 

    伴随着嘉兴城市的成长,秀洲农业经历了农区时代到城郊时代再到都市时代的发展历程。三个时代,秀洲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后两个时代,也就是短短的十年间,秀洲农业以五次发展高潮冲顶“农业强区”桂冠。

 

农区时代(种粮第一)

嘉兴,作为浙江省的农业大市。秀洲,曾经统领着嘉兴市本级的所有农村,这其间的份量不言而喻。

以年产5.5亿公斤粮食的规模,以占全省上缴国家商品粮总量的十分之一的气势,秀洲成为了响当当的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是现代版的“天下粮仓”。嘉兴郊区农业在全省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年均粮食总产全省第一,生猪出栏量全省第一,淡水鱼养殖全省第五,蚕桑总量全省第六……

放在全省农业的大盘上,一讲到粮食生产,那就是嘉兴市郊区,在当时的背景下,郊区的粮食生产状况系关全省大局。

秀洲区委农办主任莫建林作为一名老秀洲,见证了秀洲农业的历史变革,讲起当年的激情岁月,如数家珍:1994年到1996年时,全省粮食生产滑坡,省里提出“横下一条心,打好粮食翻身仗”,由省农业厅厅长亲自带工作队,进驻郊区督导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何以滑坡?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长期以来,粮食实行国家统购统销,农民种粮首先是完成国家商品粮定购任务,农业生产缺乏自主性。因为种粮不赚钱,许多农民已经没了种粮的积极性。早稻、晚稻、春粮,一年四季的精力全部播种进了地里,可到年底一盘算,除了交商品粮,所剩收益无几。一些心思活的农民开始寻思着另谋出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些乡镇的农民已经开始有小动作了。为了完成粮食定购任务,有的农户花钱从外地买进来粮食抵充任务。凤桥的水蜜桃种植开始从房前屋后,向稻田延伸,七星的雪菜也从旱地小规模向水田转移,大桥的葡萄种植也出现了连片动向,田乐、荷花一带的家庭织机也有了家家户户响起来的趋势……

“我记得1995年,抓住荷花乡放松粮食生产的苗头,区里开了八次现场会。”莫建林说,八次“荷花会议”虽说是秀洲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小插曲,但也标示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即将到来。不仅仅是农民自身,更重要的是政府决策者也开始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高度上重新审视“三农”问题。

 

城郊时代(蓄势待发)

有一次女儿问我一个问题:“什么叫蓄势待发?”我给出了一个画面:“就是刘翔在起跑线上等待发令枪响的那一刻,然后腾空爆发。”

十年前,秀洲农业就是在农区时代厚积的基础上“蓄势待发”。

199810月,嘉兴首届农展会,为农民注入“农产品即是商品”的概念,如何为自己的农产品找到市场,增加农产品的商品含量,可以说是秀洲农民“商品”意识的萌动。政府层面也开始对种养业实施结构性调整,提出“稳粮、扩经、增饲、良种”和“调整冬季,开发春季,稳定夏季,优化秋季”的思路,着力调整种植布局,在稳定三粮,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扩大经济效益高且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生产。

通过1999年的一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秀洲农业正处在历史性转斩的过渡期: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3.15万亩,比上年减少1.2%,总产40.2吨,比上年减少4.95%。生猪全年饲养量121.5万头,出栏肉猪72万头,增加6.49%,供沪生猪17万头,出栏羊6.65万头,增加4.72%,兔13.2万只,增加2.17%。全区蔬菜播种面积22.1万亩,总产量25.9万吨,全区果树面积16537亩,总产水果14523吨。粮经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723,调整到6931

十个“万”字号基地建设,初步彰显进入城郊时代的秀洲农业的强劲起势:建立余新、洛东2万亩双低油菜基地;以新篁为中心的万亩无公害菱白基地;王店、步云万亩精品西瓜基地;以大桥为中心的万亩大棚蔬菜基地;以七星为中心的万亩优质雪菜基地;以凤桥、洪合为中心的万亩优质水果基地;以新丰为中心的30万头的外销生猪基地;凤桥200万羽乌骨鸡基地;王店、高照万亩高产桑园基地;以油车港为中心的万亩种草养鹅基地。

 

第一轮发展高潮

新世纪开启之年,也是秀洲农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一年。经国务院批准,浙江省率先实行以“粮食购销市场化”为目标的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取消了粮食定购任务,给予了农民真正的自主经营权。当时,有媒体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来比喻此项改革的伟大历史意义,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中的最后一个计划经济领域开始接受市场化的考验,中国农村经济开始再次演绎通过体制变革提高生产力的神话。

粮食定购取消,秀洲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被束缚了多年的农村劳动生产力得到了“井喷”式的释放,秀洲农民开始以极大的热情尝试与城市接近,与市场接近。拿秀洲农民的话来说,“眼睛瞄着城里人的餐桌,什么来钱,就种什么,什么好销,就养什么。”秀洲农业随着中国经济向前的车轮迎来了秀洲区更名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采访地点:新塍镇观音桥村

    物:农民陈金根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话用在农民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对于农户来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在秀洲农业大发展中,农业带头人起着相当大的榜样作用。陈金根算得上是新塍镇农业发展的带头人,他现在已经是新塍镇观音桥村万福桥水产合作社的负责人了。

春天的阳光懒洋洋地撒在田野上。陈金根巡视完渔塘,和几个养殖工打点好一天的工作要点,匆匆忙忙吃了中饭,他又要上路了。这天他要去的是上海的水产市场,他说,“从去年开始,明虾又不行了,今年还得改,要引进高档鱼种,摸摸上海那边的市场行情。”陈金根是新塍镇的农业产业化带头人,二十多年来镇上的许多水产养殖户都是跟着他一路向前走的,“如果弄不好,赔的不是我一个,连带的是一大片。”在他的心中不知不觉就有了很重的责任感,他怕有“闪失”,连累了大家。

二十五年前,跟秀洲其他农民一样,陈金根一家四口就守着那十来亩承包田,“一斤粮食才卖一毛多,基本上没利润。”陈金根不想看到儿女那渴望的双眼,放着一身的力气,怎么就不能改变一家人的生活呢?他心有不甘。

1984年他承包了十几亩渔塘,开始养殖常规鱼。效益还真得很不错。看到陈金根养鱼赚了钱,村里、镇上的一些人也学着干,“大家都来搞,养得多了,利润又不行了。”    

1990年,他跑到外地去取经,看到青虾市场行情不错,第二年他就试着引进青虾,他是新塍镇上最早养殖青虾的人。1993年时,他的青虾养殖面积已经扩大到了70多亩,“上市的价格一斤要卖到50多块,比养常规鱼的效益好得多了。”他说,不光是嘉兴,周边的地区的鱼贩子也是车、船开了来等着收购。起初是向人家购买虾苗,他觉得不划算,就试着自己育苗,他说,“刚开始摸不到门道,总是育不好,后来区里有科技人员下来指导,育苗的问题就解决了。”

到了1998年那会儿,新塍镇上清一色的养青虾。上市的数量多了,价格自然又下来了。陈金根又开始动脑筋了,他又跑到上海、江苏一带摸行情,拎到了“养螃蟹来钱”的信息。他从江苏启东地区进得种苗,养了两三年,因为水环境的问题,螃蟹利润又一次遭遇“缩水”。

陈金根不能停下脚步,2002年,他又大胆引进了南美白对虾(俗称明虾)和罗氏沼虾。“刚开始的时候,养了40亩,亩产6000多元。”这不,几年下来,利润又不行了,陈金根说他今年瞄上了高档鱼品种,现在塘里正试养着黄颡鱼,他说,还要再找几个新品种,以免市场淘汰得过快。

2005年,陈金根联合村里的水产养殖户,组建了“嘉兴市万福桥水产专业合作社。2006年,他们为自己的水产品注册了“万福桥”商标。“万福桥”品牌的南美白对虾近销江浙沪,远销福建、广东等地。在他和几个养殖大户的带动下,全镇的水产养殖面积已达1万多亩。

以养殖、蔬菜、苗木、生猪、水果为农业产业特色,新塍镇的农业经济跃上了历史新台阶。

其实陈金根的发展之路,正是秀洲农民实现成功转型的缩影,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不服输”的硬气,也正是秀洲人潜质中的一种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

 

第二轮发展高潮

2000年下半年,嘉兴市本级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一部分优势农业划归给了南湖区,在一定意义上说,此时的秀洲农业是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如何进行新的布局调整?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线索: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引导秀洲农业向外向化,园区化,标准化和组织化方向发展。

秀洲农业迎来了近十年来的第二轮发展高潮,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全区农业就完成了新的布局调整,形成以精品西瓜、畜禽、水产、苗木、蔬菜、蚕桑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格局。一批效益农业发展的特色镇和特色村脱颖而出:黄花梨之乡洪合镇,青鱼之乡王江泾镇,王店镇八联村的精品西瓜,新塍镇的花卉苗木,油车港镇西湖村冬梨……纷纷在各类农展会上显山露水。

这是2002年的一组数据:全区粮经比例4951,全区形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年销售收入达1.69亿,带动基地面积4.99万余亩,联结农户1.25万户。

期间一大亮点,秀洲诞生了全市首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王江泾镇水产专业合作社。

采访地点:王江泾镇

    物:陶顺发(王江泾镇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得益于这上天赐于的六万余亩的水荡,水产养殖有史以来就是王江泾一带的农业特色,“鱼米之乡”在这里名符其实。

外荡26000亩,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塘开发1万亩,九十年代低洼亩改造又拓出了1万多亩,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46200亩,养殖户近千户。

水产养殖富了一方百姓,也引得一批又一批的外来养殖户,而且他们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由起初占养殖户的20%,到2000年时就占到了60%。因为是分户养殖,规模都不是很大,想要扩大发展,尤其对外来者,贷款融资就成了最大的“瓶颈”。因为缺乏统一的养殖标准和应对市场的价格体系,养殖户就如同一盘“散沙”,各走各的道,互相“杀价”,造成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怎么样才能让养殖户抱成团,谋取最大的市场效益?这是王江泾镇水产合作社成立的初衷。“1999年时我们成立了一个协会组织,当时考虑的只是想为养殖户贷款找到一个担保主体,也没有名字。”陶顺发说,他跑到工商局注册,工商说协会这个组织属民政管,他又跑到民政局,民政说没有这样形式的协会组织。陶顺发就纳了闷了,但想想看确实也有道理,没有先例,让人家如何操作?

“没有先例我们就创造先例,没有经验我们就摸着石头过河,镇领导说了只要方向正确就勇敢向前走。”陶顺发说,有了政府作改革的后盾,他们的胆子就大了,心里也更踏实了。“我们将全镇分五个片区,以每个片区为主体,分别入股810万,镇农业服务中心出十万,共同筹得五十万元,股东共128人。”陶说就这样以股份合作制为组织架构的合作社雏形就孕育出来了。

20015月,陶顺发兴冲冲地从嘉兴市工商局领回了执照,这也是嘉兴市工商局有史以来发出的第一张农业合作社执照。这年的7月,合作社在镇里召开成立大会,因为是新生事物,省、市、区主管农业的有关领导都来了,充分认可了这一新兴事物。秀洲农业的“破冰之举”也一时间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2002年,大力扶持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成了全省农村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全省确立了首批省级示范农业专业合作社,王江泾水产专业合作社是进入名单的20家之一。

合作社首先为养殖户的规模扩张打通了资金“瓶颈”,成立当年就为养殖户实现担保贷款258万元,到2007年累计实现3800多万元。第二是在生产与销售中实现七个统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无公害养殖标准、统一养殖指导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渠道、统一价格体系。真正实现了从产前到产中到产后的一条龙服务与运营监督体系。

有了水产合作社的组织引导,王江泾的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也带动了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王江泾水产品的品牌效益也渐次显现。尤其是青鱼养殖,王江镇就以8000多亩的养殖面积,每年上市4000多吨,占到了嘉兴青鱼养殖的70%,一举夺得“浙江省青鱼之乡”的美誉。

在提升优化传统养殖品种的同时,合作社也在不断寻求引进新品种,以培育高档品种,增加养殖的附加值。

2001年,他们到海南引入“南美白对虾”,也是嘉兴最早引入的,他们大胆尝试将这种海水虾进行“海水淡养”,第一年就取得了成功,并在全镇推广,现在这种虾的养殖面积已经有5千多亩了,每亩产出五六千元。

现在合作社已有社员436户,其中22个营销大户,不仅包销本镇的水产品,也将周边区域的养殖户纳入了销售网络之中。王江泾水产养殖合作社的幅射半径已经远远超出了本镇,向周边拓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合作社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养殖业发展。

经过了这几年的培育,如今王江泾镇的水产养殖不但上了规模,还上了档次,养殖水产品种几十种,有一些已经挤入了水产品的高端市场。2007年合作社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全镇的水产产值更是达到了1.5个亿,占了全区的半壁江山。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来源:秀洲新闻网  作者:   编辑:张兆利

 相关稿件
· 秀洲新闻(11.14)
· 秀洲区召开粮油产业产销对接座谈会
· 马家浜遗址发掘遭遇“寒流”
·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阅兵大典
·秀洲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利用全覆盖
·秀洲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十一黄金周旅游:国庆出境游 办证有讲究
·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
·成品油市场垄断有望提前打破
·一个老师两个娃 最小山村小学感动中国
·秀洲农民画展亮相德国
·高三生"必备":2010年高考考生11件"大事"早知道
·国庆阅兵分五步骤进行 阅兵式分列式总长66分钟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