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建国60周年  > 

工业篇

2009年11月16日 14:32

关于秀洲工业,有一组关键词语脉胳:由“工业立区”到“先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农区时代的秀洲,经济总量的大盘中基本上没有多少工业的分额,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进入城郊时代的秀洲工业开始规模化整合,之后迎来了都市时代的强势挺进。十年间,秀洲人以追星赶月的气概,刷写着秀洲工业史一项项的纪录。
 
萌芽期(1980年-1985年)
八十年代初期,秀洲工业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特别是农田承包到户后,离开了农田的束缚,部分农民走出了多种经营的路子,出现了乡镇村办企业和个私工业,这是秀洲工业的雏形。农户们几乎是千家万户搞起了纺织小作坊,秀洲工业被戏称为“两只机”起步,北片是织机,南片是横机。
加上那时商品经济不发达,工业品短缺,经营的模式是“我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至1985年时,原郊区乡镇村办企业有491家,从业人员4731人,总产值1100万元;个私工业户3331户,从业人员7617人,总产值3300万元。
采访地点:王江泾镇
    物:钱文云(浙江元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江泾镇是秀洲区的工区强镇,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3%由纺织业缔造。无论是历史上丝织业的发达,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秀洲纺织业的兴起,王江泾人一直是领跑者。
钱文云的父亲钱传兴,1982年以一台织机起步,办起了他的家庭小作坊,成为了王江泾镇纺织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时,钱文云还只有15岁,父亲在村办的纺织厂里当检修工,他懂技术,又肯动脑筋,就一心想着自己干。“我父亲弟兄四个,一人出100块钱,以最原始的股份制形式,购得了第一台铁木织机。”他说,那会儿的市场需求就好比是“狮子大开口”,来什么就吃什么。“每米布的利润有6毛多,半个月就可以生产一个经轴,赚300多块。”钱文云说,父亲管生产,他管销售兼机修,母亲和妹妹操作织机,家庭作坊做得个红红火火。
“一年后,4家人家分开干了,又各自购得一台织机,父亲到盛泽淘回了一些零配件,自己组装了一台铁织机,生产效率比原来的那种又提高了许多。”
从两台、四台到十几台织机的小厂。到1986年时,钱文云家的小平房就变成了一幢楼房。
 
初创期(1985年-1995年)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部分乡镇村办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同时小作坊渐成气候,不少个私工业户发展演变成私营企业,一批小老板脱颖而出。
90年代初期,进入了个私经济发展的时代,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有人戏说当时的局面是“家家生火,户户冒烟”。此时期,市场的短缺状况已经得到缓解,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市场的需求,生产模式也渐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企业生产什么”。
秀洲工业经济总量逐步扩大。至1995年,全区共有乡镇村办企业1656家,从业人员59337人,年产值达42.4亿元,有个体工商户23045家,从业人员60119人,年产值40亿元(老郊区口径)。
 
采访人物:钱文云(浙江元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接的单子来不及做,我们就发给周边的织户,但质量参差不齐,我父亲就考虑建厂。”1992年时,田乐乡(那时还没并入王江泾镇)提出“建小区、扶大户、育新品”,动员几个大的私营业主建立工业区。
钱传兴是积极响应的带头者,另外三个一位是持观望态度,另两位是被硬拖进来的,就这样,四个私营业主,圈了27亩地,组成了“田乐工业小区”。“当年我父亲就投了400多万元,引进了100台K-66织机,一台加捻机,建起了当时全乡最大的纺织厂。”
1994年,钱文云从父亲的手上接过了掌管企业的重任,成为了元丰纺织的“少帅”。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来源:秀洲新闻网  作者:   编辑:张兆利

 相关稿件
· 秀洲新闻(11.14)
· 秀洲区召开粮油产业产销对接座谈会
· 马家浜遗址发掘遭遇“寒流”
·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阅兵大典
·秀洲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利用全覆盖
·秀洲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十一黄金周旅游:国庆出境游 办证有讲究
·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
·成品油市场垄断有望提前打破
·一个老师两个娃 最小山村小学感动中国
·秀洲农民画展亮相德国
·高三生"必备":2010年高考考生11件"大事"早知道
·国庆阅兵分五步骤进行 阅兵式分列式总长66分钟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