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建国60周年  > 

和谐篇

2009年11月16日 14:47

城乡联姻
英国著名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曾以“城乡结婚”形象地诠释了城乡一体化的绝佳境界,“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的缺点,而城乡一体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秀洲的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源出于农区时代,如果以“婚姻”来比喻,那么,秀洲的“城乡一体化”订的就是“娃娃亲”。
十年前,随着秀洲新区的破土动工,秀洲迈出了城市化的第一步。由此也产生了第一批“失地农民”。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他们的迷茫与未来,曾一时成为了社会的焦点话题。
眼看着一幢幢高楼大厦在原来的田野上林立,转眼间城市的“车轮”就到了家门口,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但兴奋过后开始了惶恐:虽然渴望成为城市人,是他们几代人的梦想,但一旦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收获的希望,他们将奔向何方?
“他们是最可敬的人,为了城市的发展的大局,割舍了维系生命的土地,我们不能让他们感到失落。”曾经的区委书记裘东耀当时的语重心长,曾打动了许多人。
没有现成的经验,那就摸着石头过河。
“以土地换社保”,秀洲以开拓性的思维,成功破解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第一道难题。
2001年,秀洲区政府出台“土地换社保”制度:通过区财政补贴,对全区各类建设项目新征地失地农民,实行一次性缴足1 5年养老保险费和一次性支付土地安置费相互结合的办法,为农村失地劳动力(男16-60岁,女16-55 岁)办理养老保险手续。秀洲的失地农民,只要到相应的年龄 (男60岁,女55岁)就可以按标准领取每月的养老金。而且,这个标准会因为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上涨而水涨船高,从而维持受益者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有媒体评价秀洲的“土地换社保”制度,“其实质是,在财政大方地贴补给农民的前提下,把农民的土地保障变成制度化的货币保障,而不是征了农民的土地,一次给一笔补偿就没有了下文。”
副区长张国平介绍说:“秀洲农民的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一亩,以土地换社保的收益,是农民在自己承包地上的纯收益的10倍以上。”
“土地换社保”制度受到会算账农民特别是老年农民的一致欢迎。
高照街道象贤村妇女主任曹琼瑶告诉记者,她家7口人,4位老人可以领取养老金,这大大减轻了子女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养老不依赖子女或其他人,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得以维护,腰板也挺得更直了。
让农民失地后不再失业,是秀洲区平稳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启动“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探索建立“企业开单、培训机构列单、农民点单、政府埋单”的“四单”培训模式,帮助失地的青壮年群体实现再就业。
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局长沈阿珍介绍,秀洲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促进,不仅和城市待业群众没有差别,而且还更优惠。目前,秀洲每个村都有农民就业信息员,每个乡镇、街道均有劳动力安置专门机构,一个横到边、竖到底的农村就业信息网络全面形成。
以提高农民、转移农民、保障农民为宗旨,秀洲区委、区政府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富裕农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制定有关政策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拆除就业门槛,废除歧视性政策,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全区近几年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民有75%以上实现了再就业。
新城街道是全区失地农民最多,也是最早产生失地农民的区域。 
采访人物:徐磊明(新城街道党工委书记)
新城街道是秀洲享受城市化最多的地方。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新城街道管理功能也随之发生着变化。“1.67平方公里的秀洲新区在一片稻田上崛起,拉开了秀洲城市化的序幕。新区兴建最初涉及殷秀、禾殷两个村756户人家的拆迁安置,当时秀洲花园的一、二期80%住的是征迁农民。可以说,秀洲新区的第一批市民就是农民。”   他说,关于街道管理工作,当时区里给了四句话“社区管理城市化、社区经济三产化、社会稳定秩序化、社会保障重点化。”
随着城市的拓展,新城街道淡出了农业时代。街道所辖3个城市社区和4个行政村。十年间,通过拆村建居,其中三个村已经实现了整拆整建,如今只剩下九里村一个纯农业村了。街道辖区本地人口1万4千余人,如今纯农业人口只剩下3千多。
徐书记说:“因为政府促进就业政策的到位,全街道5000多失地农村劳动力(16-60岁农村入口)中,已经有75%得到就业,另外有10-15%或做生意或打零工实现了‘隐蔽性’就业,真正有就业困难的不到15%。” 
采访地点:新城街道义庄村
虽说是村却没有田地,虽说是农民却不用耕田种地。什么是“都市里的村庄”,嘉兴秀洲就有实景。
驱车由中心城区驶过横跨于北郊河上的雁泾桥,进入一条宽阔的马路,路边就是义庄村。一片林立的两层亦或三层的小楼,不知道的还以为进入了城市别墅区。
采访人物:陈光明(义庄村村支书)
2001年4月,秀洲工业园区建设起动,义庄村全村340户人家,整村异地新建。由政府规划设计,农民根据实际应得面积自建。1到3人可以建占地面积9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以此类推3—5人为115平方,5人以上145平方。没有能力的老年人就住政府安置房。“都是种田人,有这么好的居住条件,又吃上了老保,村民们当然高兴了。”      
陈支书说,2002年上半年基本迁建完毕,2004年之后,逐步实现了村庄绿化、亮化和道路硬化,义庄村成为了与秀洲新区隔河相对的“都市里的村庄”。
义庄村本来在北郊河的西岸,虽然隔河与城市相望,但做梦也不会想到城市会跨过北郊河,在农户们的记忆中,北郊河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界线。
雁泾桥让城市轻松跨过了北郊河,与义庄村“零”距离对接,让村民们欣喜万分。
“跨过北郊河就是市区,国浩农贸市场、秀洲现代实验学校、新安国际医院、江南摩尔,我们与城市人共同享受着城市配套资源。全村98%参加了合作医疗,老年人每月可以领到545元养老保险金,年轻人有160元的生活费,还可以外出打工赚钱或是做生意,再加上房屋出租的收益,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滋润。”陈支书透露,小区一年光房租的收益就要300多万元。
他说,村级收入以前只有10来万,现在有40多万了,可以投入小区管理。
采访人物:孟大龙(义庄村村民)
今年70多岁,是一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从他嘴里讲出的农民新生活,那叫“精彩!”
“现在创新了,农民享受老保了,看病可以报销了,皇粮可以免收了,农业不用交税了,学生读书不要钱了,老年人乘公交免费了……”  
他管这叫“义庄式的小康”生活。
“我和老伴每人每月领545块,加一起1千多,就是儿女也未必给得了,以前我们俩人种果树,一年除了吃用,结余下来的还不到5000块,现在好了,不用辛苦种田了,国家还倒给1万多块。”他说,自家建了三层小楼,一层自己和老伴住,两层出租,一个月房租1200多块。“比城里人过得舒坦。”他说,以前村里办公室破,没人愿当村干部,现在村干部文化水平高了,连大学生都来当村官了。
老人编了顺口溜,盛赞今日新生活:
公交车开到房后头,
两块钱坐到郦桥头,
四块钱回到屋里头。
菜场建在屋后头,
超市开到旁边头,
马路浇到门口头,
房子建得三层加零头,
老保卡放在袋里头,
……..
虽然土得掉碴,但这是真实的,一位正在享受城乡联姻的农民,发自肺腑的幸福之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来源:秀洲新闻网  作者:   编辑:张兆利

 相关稿件
· 工业篇
· 农业篇
·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阅兵大典
·秀洲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利用全覆盖
·秀洲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十一黄金周旅游:国庆出境游 办证有讲究
·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
·成品油市场垄断有望提前打破
·一个老师两个娃 最小山村小学感动中国
·秀洲农民画展亮相德国
·高三生"必备":2010年高考考生11件"大事"早知道
·国庆阅兵分五步骤进行 阅兵式分列式总长66分钟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