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春节假期我市旅游喜收25亿元大红包
2018年2月22日 09:03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郑小梅 通讯员 沈 宇

核心景区支撑 旅游全域开花

  雨水没有阻挡人们出游的步伐。据市旅委统计,春节黄金周,全市旅游市场仍然保持高位运行,共接待游客243.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2亿元。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和预热,全市假日旅游市场呈现产品丰富多元、市场规范、游客满意、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年味撩人,“嘉兴气质”塑造核心吸引

  为了打响新年“第一炮”,赚得新年“第一桶金”,围绕嘉兴年味,我市各大旅游景区(景点)各显神通,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趣味纷呈的主题活动,共同讲好嘉兴故事。

  梅花洲景区推出了“2018首届新春祈福中国大庙会”,逛庙会的游客挤满了整条西街。西塘景区用祭灶、看社戏、接财神、水乡婚礼等传统习俗展示江南年味,烘托回家过年氛围。乌镇水灯会、长街宴等传统特色品牌活动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乌村推出“寻味传统中国年”大型体验活动,深受家庭亲子游客欢迎。南湖旅游区的迎春祈福、杂耍表演、音乐会等活动,为游客送去新年的祝福。此外,精严寺、福严寺、石佛寺、圆通古寺等景点推出的“进福香、系福带、许福愿”等活动也烘托了浓浓的传统年味。

  来嘉兴过中国年,古镇里的“江南味”最撩人。长假期间,我市各大古镇“真闹猛”。长街上的“雨伞彩虹”成为了水墨江南的最亮色。在“江南烟雨”中细品江南年味,古镇游也撑起春节黄金周我市旅游近半壁江山。数据显示,乌镇、西塘、盐官三大景区接待游客93.8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628.82万元。

  瞻仰红船继续“燃动”旅游市场。据南湖旅游区统计,长假期间,购票登上湖心岛的游客达2.8万人次,同比增长12%。

  温泉度假成为新时尚。清池温泉和云澜湾温泉迎来一大波客流。云澜湾温泉度假小镇邀请俄罗斯国家大马戏团带来空中飞人、高空秋千、驯猫驯狗驯鸟等精彩表演,春节期间共演出20场,场场爆满,成为嘉兴市民的春节新看点。值得一提的是,大云省级旅游度假区将区域内3家4A级景区“打包”推出联票制,丰富了产品线,也为大云区域旅游带来新热度。

  核心景区持续火爆,为假日旅游提供了强势支撑。长假期间,我市12个重点景区在游客接待量上虽略有下降,但门票收入7761.47万元,同比增长8.56%。由于外地游客的增加,旅游人均消费呈现增长趋势,旅游市场效益有所提升。

  市旅委主任张硕认为,我市高等级景区由于景观价值高、接待设施完备、服务品质高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国内外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对全市旅游经济的向好发展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

  

  全域开花,今年流行“村里过大年”

  春节期间,各乡村旅游点、新兴景区也成为市民游客出游新选择。全域旅游多点开花,避开“堵点”接点“村气”,成为今年嘉兴市民春节出游新“花头”。

  秀洲区潘家浜村在这个春节“一炮走红”。从大年初一至初六,村里分时段推出非遗展示、年俗年味、新塍美食、乡趣寻宝、戏曲说唱、传统茶艺、财神送福等主题活动,共接待游客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300万元。海宁市丁桥镇梁家墩景区的“新春品乡年”年味活动也赚足了人气,7天假期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270万元,7家民宿平均出租率75%以上。海盐紫金山村、平湖澳多奇农庄、桐乡合悦百翠等通过策划“年味旅行”、“乡村过大年”、品尝农家“土味儿”等乡村旅游项目让城里人纷至沓来。景区村庄的蓬勃兴起既为游客提供了新体验,又减轻了各大精品景区的接待压力。全市97家A级景区村庄成旅游新生力量。

  旅游新业态纷呈,工农业旅游崭露头角。嘉善碧云花园举办年宵花展,盆景杜鹃、鲜切花卉、多肉植物增添了节日色彩。海盐猪猪星球乐园推出抢年礼、送年礼、打年兽以及妙趣横生的小猪表演秀,卖萌卖出新热度。歌斐颂巧克力乐园的有轨小火车、充气城堡、巧克力DIY等亲子项目也是人气满满。

  文化旅游成为新亮点。春节长假期间,我市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推出美术展览、趣味活动等近500道“文化大餐”。平湖东湖景区的戏曲文艺演出、海盐梦都影视基地的新春庙会、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传统戏剧展演等吸引了游客的脚步,打造了主客共享的休闲空间。

  记者了解到,按照“龙头景区引领、产业深度融合、景区村庄建设”三位一体的全域发展模式,我市积极打造一批新型旅游区,为全市旅游发展提供引领和支撑,形成了以景区平台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

标签:旅游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