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高考填志愿,“花钱买心安”心理要不得
2017年6月16日 08:42 来源:嘉兴日报 然 玉

漫画 朱慧卿

  高考过去一周,考生和家长又为填报志愿忙碌起来。如何在短时间内筛选有效高校和专业,一些报考辅助机构和填报志愿APP成了家长的“救命稻草”。记者从几家服务机构了解到,一对一辅导便宜的1万多元,贵的高达4万元,但“天价”也挡不住家长的热情。与此同时,大量高考志愿填报APP也上线,鱼龙混杂、价格不等。专家提醒,家长需先掌握一定知识,在选择服务和机构时擦亮双眼,避免上当。

  动辄收费数万,辅导填报志愿。这门红火生意背后的因果逻辑,到底是不是成立?首先需要明确,这种“辅导”的效果,在客观上实则是难以检验的。即便某某考生填报了某志愿并最终被录取,但这同样不能被认定为是“辅导”起作用了。相较而言,这类“辅导”可印证的功能,更多还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心理安抚。家长们花了大钱,听了一堆貌似很专业的分析和建议,便形成了诸如“心中有底遇事不慌”“对得起孩子”之类的强烈暗示,这对于平复焦虑很可能是管用的。

  此类辅导班、APP,其主要商业模式,与其说是提供了一种实在的服务产品,不如说是迎合了人皆有之的心理代偿效应。辅导班标榜“老专家”,APP吹嘘“大数据”,它们的共同套路在于打造出“权威神话”,据此将复杂性事件简单化,并最终将之转化为一种最简单直白的买卖关系。而事实上,又有谁知道,辅导填报志愿的“专家”是不是路人客串,被APP吹得天花乱坠的“大数据”又是不是胡拼乱凑呢?

  近年来,各式市场化教辅机构的细分产品可谓层出不穷,归纳而言,其核心玩法无非有二,也即“造神行动”和“概率投机”。前者,多以“名师”“专家”“内部人”等等为营销说辞,并以高定价攫取高利润;后者,则多是以“无法进行结果验证的培训”来捆绑“一部分人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所谓公考面试培训、填报志愿辅导都属于此类。现实中,这些并不高明的套路,竟使得无数人趋之若鹜——但凡涉及子女教育,成年人的理性和逻辑往往是失效的。

标签:志愿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