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开展公益日活动向市民传递志愿服务理念
2016年12月5日 11:05 来源: 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赵丽焕 王燕 通讯员 沈思勤 陈圣卉 摄影 闫拥洲

   或穿着红马甲,在十字路口帮民警疏导交通;或戴着红袖标、小红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扶老助残……在嘉兴,志愿服务不断让更多人感受到爱和温暖,志愿者们用行动树立起了这座城市的文明标杆。

  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昨天上午,由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残联联合主办的“志愿嘉兴,与爱同行”嘉兴公益日活动在江南摩尔下沉式广场拉开帷幕,随后还举行了城市公益定向赛和公益论坛等活动。

  公益任务传递温情

  昨天上午,如果你路过江南摩尔、八佰伴广场、戴梦得广场、中关村广场或者是秀洲公园,可能会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三五成群,正在跟路人进行互动,一起完成公益任务。

  在昨天的城市公益定向赛上,报名参加的百余名市民自由组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根据发放的公益任务书,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采用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在市区设定任务的各个站点,完成红色行动、文明出行、美化窨井盖、梦想绘画等任务,不断传递公益理念。

  “我们已经为一名车主粘贴了‘文明出行’的车贴,刚刚又成功感召了一位路人成为献血者。”在市区戴梦得广场,海宁南关厢素食馆的几名志愿者拿着刚敲完章的任务书兴奋地说道,并商量着一起跑步前往八佰伴广场完成下一个任务。“我觉得这是传播志愿服务理念一个很好的形式。”队员何法荣告诉记者。

  到达八佰伴广场之后,何法荣跟队友顾不上休息,就马上开始完成“家书传亲情”任务。他们用手机记录下了两名新居民最真、最朴实的心声:“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祝儿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在一旁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们几个是老乡,身在异乡,对家的想念不言而喻,“今年过年不一定能回去,很想老家的亲人。”

  “志愿服务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跟我们一起,参与公益,感受公益。”在八佰伴广场负责“家书传亲情”公益任务的嘉兴市拾星者青少年社工事务所相关负责人说。

  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不断地穿梭在人群中,在一个又一个公益任务中诠释着志愿服务的美好与魅力。

  我市已有注册志愿者62万余人

  昨天的城市公益定向赛,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我觉得参与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学到很多,懂得去帮助别人,也能多一些社会实践经历。”在八佰伴广场,正带着孩子一起做公益任务的魏女士也颇有感触。

  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昨天下午,在市图书馆报告厅还举行了公益论坛,邀请了嘉兴市义工协会、海宁市义工协会、狮子会的代表和志愿者代表进行访谈。

  据了解,目前,全市有注册志愿者62万余人。在嘉禾大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有时间做志愿者”的良好社会风尚已蔚然成风。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引导全市各级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推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健康发展,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个个奉献公益爱心’的社会氛围。”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国际志愿者日”他们在行动

  昨天下午,来自嘉兴市艺术小学的24名小朋友在志愿者们的带领下参观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还进行了软陶制作。事实上,这是嘉兴博物馆“国际志愿者日”系列活动的第二场活动。在12月1日下午,嘉兴博物馆“国际志愿者日”系列活动已经拉开了序幕。

  据了解,早在2014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就与嘉兴博物馆签订了志愿者服务协议,经过嘉兴博物馆培训考核后正式上岗的学生志愿者现为73人。这些学生分别在展厅及体验区义务担任讲解员及教育活动工作者,两年来共有600多人次参与志愿者工作。他们在补充博物馆人力资源不足的同时也丰富了博物馆服务内容,在观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本场活动由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志愿者分队的同学全程主持。首先由嘉兴博物馆副馆长吴海红主讲《嘉兴明代墓葬漫谈》,吴海红结合自身的考古经验,通过穿插讲述明代墓葬发掘过程中的故事,让一个较为沉重的话题显得轻松易懂。

  活动第二部分是软陶制作环节,近50名同学参与体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志愿者分队在活动前期制作了大量的软陶样品,供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参考借鉴。在制作过程中志愿者们耐心指导学生,在自己的校园里为大家做了一回志愿服务。

  同时,嘉兴博物馆副馆长顾丽娟及公共服务部相关工作人员,与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团委副书记周松及学校负责志愿者工作的相关老师和学生,就志愿者管理以及未来志愿者建设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

标签:嘉兴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