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收,天道酬勤。9月,正值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时节。海盐县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去年,海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590元;今年,海盐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更跃升至全省第9位。
“三农”,历来是海盐的一张“金名片”。上世纪60年代,“凤凰山下十姑娘”在海盐农村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在全国引起轰动。对这颗“种子”进行“栽培”以后,它的故事开始了——多年来,海盐持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不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做强做精现代农业,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先后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等。
【画里景】
“十姑娘”在田间播下科学的种子
青山绿水间,一群20多岁风华正茂的姑娘,甩着两条青葱麻花辫,头裹碎花布巾,身穿各式斜襟衫,脚穿军绿色解放鞋,肩上扛着锄头、铁锹,脸上洋溢着劳动的喜悦。
她们就是“凤凰山下十姑娘”。1964年3月8日,《浙江日报》刊登图文报道《凤凰山下十姑娘种出高产棉花》,在全国引起轰动。报道说,海盐县澉浦公社(现澉浦镇)凤凰山下10位平均年龄不满20岁的回乡知识青年组成的科学实验小组,头一年种棉花,在二亩四分试验田里,创造了亩产皮棉177.3斤的纪录,比全县棉花平均亩产量高出一倍,在农村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中国青年报》发表社论,赞扬“凤凰山下十姑娘走的是一条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她们的代表还光荣地出席了首都国庆观礼。从此,“凤凰山下十姑娘”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先进集体,她们就像美丽的凤凰一样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话变化】
上世纪“明星”乡村
铺展美丽新蓝图
1963年,从海盐中学初中毕业不久的顾百英,光荣地成为了科学实验小组中的一员,还被选为组长。十名年轻姑娘,在保证完成队里分配的日常劳动任务外,还要照管好4.5亩试验田。从每年三四月份棉花下籽,到10月份成熟采摘,一刻也不松懈。每逢夏季,棉花田里一片干旱,需要从河里打水灌溉,但又不能打水过多,让棉花受淹。顾百英几乎天天晚上都呆在棉花田里,看到水满了,就用泥做一个坝,把水隔断;棉花田里水干了,就把坝搬掉,让水继续流入。“怎么不让大家轮流干?”“我是组长,当然要比别人多做一些。”
徐惠君是1970年加入十姑娘队伍的,她说十姑娘都不输男子汉。她中午在棉花田里打药水不计工分,晚上摇船罱河泥不休息,从通元装粪水运到澉浦,最脏最苦连男人都不要干的活她担了,开拖拉机这种连男人都不太吃得消的活她也揽了。她说,那时候干活,虽然没有名利可图,但干起来觉得浑身都是劲。1978年9月,作为嘉兴地区的农民代表,徐惠君被选送到北京参加了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实验小组组员前后更换过四批,有28名姑娘参加过科学实验活动,平均亩产皮棉148.8斤,比同期大田高出79.5%,她们的成功事迹先后登上《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人民画报》也曾刊登了十姑娘的照片。
在澉东村村口的石牌坊上,书写着一副对联:“凤凰展翅,往昔植棉能手当推十姑娘;匠心独运,今朝九州宾朋齐聚美乡邨。”
在海盐县澉浦镇澉东村村民的心里,“凤凰山下十姑娘”是村庄永远的自豪和骄傲。现在,当年凤凰山下的姑娘们都是“奶奶辈”了,但她们依然想着要继续发光发热:“现在我们不种棉花了,但精神还要继续传承下去。比如参与‘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等,带动周围更多的人一起保护环境,尽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美丽乡村和景区村庄提升,现在的澉东村依山傍水、景观旖旎,处处体现着江南水乡的娴静和惬意,发展乡村旅游也为百姓的幸福生活增添了亮丽色彩。
“凤凰山民俗民物展示馆”、“百匠坊”、“八大碗”饭店、“大块头”年糕铺,海盐腔、骚子歌、蚌精舞……在澉东村1平方公里景区村庄内,乡村旅游内涵不断提升,一条“看风景、听故事、休养生”精品旅游路线精彩呈现。如今,“五味村”之“澉东品戏”,吸引了江浙沪各地的休闲旅游爱好者们纷至沓来,海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蚌精舞多次亮相澉东古戏台,在这里听一段海盐腔,一曲骚子歌,品出百转千回的柔情。
时代在变,农业发展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曾经种植棉花的试验田,如今已经纳入壹草堂铁皮石斛养生基地旅游线路。当年的十姑娘们,踏进这块熟悉的土地,不禁感慨万千:“现在的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了!”
【画外音】
澎湃岁月为乡村振兴
注入澎湃动力
家喻户晓的海盐“凤凰山下十姑娘”用一腔青春热血,在二亩四分试验田里,创造了纪录,她们不畏艰辛、执着钻研以及干在实处的精神,值得细细品味、传承发扬。
2000年,澉浦镇妇联决心继续传承十姑娘的精神,组建了新十姑娘队伍。随着农业的发展,澉浦已不再种植棉花,新十姑娘来自各行各业,不但有农技人员,还有教育、卫生等行业的优秀女子,她们在各自领域发挥着带头模范作用。如今,“十姑娘先进事迹陈列馆”纪念着那段澎湃的岁月,她们的感人事迹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三农人”立足本职,奋发向上。
从“靠天吃饭”到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从“人扛牛拉”到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从“大水、大肥、大药”到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当前,嘉兴正抢抓历史机遇,奋力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力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在前列、勇当排头,打造江南水乡别具韵味的乡村振兴典范。
据了解,2018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27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977元,连续十五年居全省首位。
陈书华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