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千年运河的变与不变 ——来自秀洲区王江泾镇的蹲点报道(3)
2019年8月14日 08:42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蔡伟达 应丽斋 顾亦来 秀洲区委报道组 吴怡之 朱琴燕

  在王江泾采访,有一个地标不能不提,那就是穿镇而过的京杭大运河。它错落有致地绣在小镇中,缠绕并滋养着这一方土地。

  在大运河嘉兴段的北端,有一座三孔石拱桥,气势宏伟,如长虹卧波。船家望见此桥,便知已从江苏抵达浙江境内。而入浙第一站就是王江泾镇。

  运河给王江泾带来的一大变化就是让王江泾从吴越之间的边鄙村落成为苏浙运河上的重要节点,最终形成商贸大镇。

  来往船家熟悉的这座桥,即长虹桥。往昔天气晴明时,登桥远眺,北之吴江盛泽,南之嘉兴北门外隐隐可见。有诗人为此留下“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瞩。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的佳句。

  嘉兴博物馆珍藏的《虹桥画舫图》(清咸丰年间所作)清晰描绘了接驾时热闹非凡的场景。

  年月的书一页页翻过,而运河流淌的声音里,持续上演着王江泾的“变奏曲”。

  

  边界:从“以邻为壑”到“跨界融合”

  7月8日上午10时,王江泾镇“四位一体”办公室副主任孙琪坐上船开始与盛泽方面联合巡河。作为苏浙两省的一名联合河长,孙琪每隔两周就要参加一次联合巡河。在麻溪港上游吴江一方,河面上漂浮着水葫芦群,孙琪和江苏方河长一起拍下照片,在巡河日记上做好记录后,当即通知河道保洁部门清理。

  当天下午2时,水葫芦就清理干净了。孙琪特地叫来一艘港监快艇,让我们溯流而上,验收他的治水成果。

  “一样的麻溪港,见证的是不一样的边界情!”他指着泛着粼粼波光的河面,深有感触地说,“18年前,也就是2001年11月22日凌晨,轰动全国的苏浙两地拦污筑坝事件就发生在这里。那个时候,王江泾和盛泽两地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江苏的吴江盛泽和浙江的秀洲王江泾,隔河相望。界河的名字在江苏这一端叫清溪河,在嘉兴这一端叫麻溪港,约10公里长,宽度三四十米。河的上游是盛泽,下游是王江泾。河流出了王江泾,便又拐弯进入京杭大运河。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盛泽纺织工业的兴起,麻溪港及沿线大小河流的污染事件一次次发生,满河漂浮的死鱼、染缸般的七彩河水,激起了王江泾老百姓一次次投诉与抗争。

  当时,苏浙两省边界有一界桥,省界就在桥面当中,江苏那边送国家环保局长到浙江,走到桥的一半立即撤回,由浙江人等在省界线那边接应。两地的剑拔弩张气氛可想而知。

  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见证了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刀光剑影。

  在王江泾镇的西南侧有一个湖泊叫雁荡,春秋时的名字叫槜李池,相传为吴国造军舰的所在地。吴越之间那场著名的槜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清朝咸丰十年,太平军与清军的激战,曾导致王江泾镇大半被毁。

  抗战初期,日寇入侵,放火焚烧三天三夜,王江泾镇又成废墟……

  “此地连吴越,曾传几战争。如今风浪静,花鸭自呼名。”孙琪说,“现在好了,我们就像一家人,上游的为下游着想,下游的为上游考虑,有啥事都商量着。如一方发现问题,另一方必须无条件配合,直到问题解决。”

  这块曾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争霸、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又因水“结怨”的苏浙交界地,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正打破越来越多的边界壁垒,实现跨界合作,双方重新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据秀洲区委常委、王江泾镇党委书记帅朝晖介绍,今年4月,秀洲区与吴江区签订了苏浙毗邻地区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承诺在党建、产业、民生、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重点领域开展深度交流合作。目前,王江泾与盛泽两地的党委,已经在细商深化实施细则。“比如,从王江泾到盛泽,一条省道有两个收费站,这样的路障影响了公路效益的发挥,更影响了区域流通,我们就在想办法能不能早点把它们拆除。还有,早日开通两地跨省公共交通,也在我们的论证考虑范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们都是站在有效推动跨区域融合的角度来谋划新时代的发展。”

  曾经兵戈相向之地,如今琴瑟和鸣。

  

  价值:从“物”化运河到“文”化运河

  运河的价值,首先在于其“运”的功能。

  让王江泾人引以为傲的是,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岁月如何流转,王江泾运河段是大运河中最稳定的河道。自隋代开凿至今,这段运河的走向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在整条大运河中并不多见,而且这段运河至今仍在发挥其重要的航运功能,运河水量充沛,航运畅通,运输繁忙。

  “我们正怀着敬畏与感念之心,挖掘运河文化,让运河在王江泾不仅有‘物’化的遗产,更有‘文’化的共同记忆与传承。”近两年,52岁的秀洲区地方文史学者王金生特别忙碌,他领受了王江泾镇政府一项特别的任务:搜集挖掘整理王江泾运河段的文化积淀和运河遗产,包括民俗、民风、民谣等一切与运河相关的老底子东西。王江泾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找寻,唤醒共同的文化乡愁,并通过传承运河文化的现代表达,赓续千年文脉。

  王金生是在运河畔长大的。运河的桨声灯影里,悠扬着妈妈“回家吃饭了”最温暖的叮咛;运河上空升腾的袅娜炊烟,是南腔北调市井百态掺杂吴侬软语吟唱的生活欢歌。

  “江南网船会——流淌着的运河民俗”文化节,王江泾镇政府已经成功举办10届。而王金生关于网船会资料的收集,则要回溯到36年前。那一年,就读于大学中文系的他,在老师的引导下着手民俗文化的研究。

  “据民间相传,王江泾的网船会始于明代弘治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9年以来,政府因势利导让网船会成为王江泾对外推介的重要文化品牌,每年的清明、中秋前后,四面八方的渔船都会向莲泗荡汇集而来,一直延伸至古运河,长达5公里多。每次集会,活动时间达四五天,人数达3万多人。‘远近赴会者扁舟巨舰不下四五千艘,长虹桥自庙前十余里内排泊如鳞’。新时代的网船会装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演绎着一呼百应、万船云集的壮观奇景。”王金生感叹,通过网船会,他看到文化的力量。

  大运河,像根琴弦,一任时光之手弹拨。宽容而又宽阔的大运河,可以,逆流;也可以,随波。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批示。如何让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更有尊严、更加光彩地“活”下去?千年运河古镇王江泾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时代答卷。

  2018年5月,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在王江泾镇挂牌,王江泾以“传承运河文化、发展运河产业、激活运河经济、享受运河生活”的模式,书写运河全新篇章。“一核、一廊、四片区”的空间格局,以及“理水、营镇、聚人、兴文”的四项措施,正在让王江泾汇集起多元业态的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区。

  一辆火车、一个候车室、三个碉堡……位于王江泾镇北虹东路北侧,有一个苏嘉铁路遗址公园,无声地讲述着关于运河与王江泾的故事。

  83年前的1936年,在嘉兴和苏州这两座江南名城之间,曾经建成了一条名震一时的铁路——苏嘉铁路,这条因抗战而兴也因战争而亡的铁路,最终消隐于1945年这个看似寻常而又让国人刻骨铭心的年份。

  著名文学家茅盾在《苏嘉路上》一文中写道:“苏嘉路,贯通了沪杭、京沪两线的苏嘉路在负荷‘非常时期’的使命……但伴着列车一路的,却有一条银灰色的带子这便是运河。而这善良的运河不幸成了敌机寻觅苏嘉路最好的标帜。”

  铭记历史,矢志复兴!小镇正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渔民:从靠水为生到保水致富

  承载长三角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的京杭大运河,已经融入了沿岸百姓生活。

  “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从小长在运河边,靠水吃水。那会儿,家里也种粮食蔬菜,但捕鱼是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10岁起就跟着父亲出船捕鱼,今年69岁的金掌林没想到自己竟然在古稀之年迎来了转型。娴熟的驾船技术,让他成为王江泾踏白船队伍的领队。每年的嘉兴端午民俗盛会,他都会报名参加。同时,过硬的护船本领,让他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船只养护专家。王江泾镇里十多艘游船常年放在他的家中保管和养护。

  在王江泾,像金掌林这样的渔民并不少见。依水而居、靠水为生的他们,曾继承了父辈们留下的捕鱼技艺艰难维持着生计,但现在的他们早已不再困于水、囿于鱼,随着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兴建,一条关于围绕着运河而展开的生财之道正呈现在他们面前。

  除了天蓝水碧的生态景观、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碧波荡漾的运河美景,在王江泾,还可以随处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悠久的文化传承。

  “我们现在的使命是保护好运河,让运河风光吸引更多的游客。”每天早上,90后农家乐掌门人孟禹龙都要沿着古塘村沈家浜边上的栈道走几圈。碰上家里种点蔬菜瓜果的村民,他总不忘提醒:“阿叔、阿姨,你们有要卖的东西,可以拿到我的农家乐里去,我帮你们卖。”

  孟禹龙的农家乐自去年9月营业以来,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一到周末、节假日更是“一座难求”。他说:“每个月的经营收入稳定在2万元。现在我们全家都投入到这个农家乐里面来了。”

  人来得多了,村民们对环境的自我要求也更高了。“一开始吧,觉得把房前屋后拾掇干净就行了,乡下么,不比城里,要求不能太高;接着吧,觉得院子里还可以整得更美一点,于是开始了庭院的绿色革命,大家争相把自家庭院装扮得娇红掩映、绿叶交加、生机盎然;再后来,觉得还得加点文化内涵,文化的特色是一个村真正的特色……”孟禹龙说,“七彩古塘”——赤橙黄绿青蓝紫,抒发着村民们对未来的向往。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寓意和期待:赤:吉祥、喜庆;橙:富足、尊严;黄:丰收、光芒;绿:平安、舒适;青:生态、希望;蓝:和谐、包容;紫:高贵,魅力。

  其实,行走在王江泾,不管是在有“江南灶画村”之称的古塘村,还是在拥有“荷塘叶色”美名的洪典村,抑或灵秀虹南、秀丽虹阳、和美范滩、诗画腾云……你都可以发现移步易景,一村一韵,散落在王江泾乡间村落的历史文化碎片正被一一拾掇起来,一个个特色文化村如珍珠般熠熠生辉,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长虹桥下波潺潺,长虹桥上行人还。估客帆樯出复洨,翩如飞鸟来云间。水光远与天光乱,落日苍烟复一片……”明代诗人潘伦的《长虹桥下波潺潺》,配以今日运河水镇的风貌,在新时代显得格外鲜活生动。

标签:运河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