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呵护健康,远离“舌尖上的油烟”
2019年4月25日 09:07 来源: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付梦婕 通讯员 祝丽花 王晨裕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晚上8点过后,约上三五好友,点一盆小龙虾,喝几杯啤酒,再来几串烤串,街上弥漫的阵阵烧烤味仿佛正在宣告:这样的“夜生活”是多么有滋有味!

  然而,当你正在享受“舌尖上的诱惑”时,住在这些餐饮店附近的居民却是苦不堪言。

  附近居民深受其害

  餐饮业油烟管控迫在眉睫

  “一到晚上这里就乌烟瘴气的,那个味道呀,真是冲鼻子!”日前,家住南湖区泾水公寓的戚女士这样告诉记者。戚女士已经在泾水公寓住了10多年,因为住在临街的房子里,可谓“深受其害”。

  “晚饭吃好,客厅的窗户就不能开了,不然家里全是烧烤的油烟味。”谈起家门口的餐饮店,戚女士皱起了眉头,“冬天吃夜宵的人少,还好一点,现在天气暖和了,吃夜宵的又多起来了,难熬的日子又要开始咯!”戚女士无奈地摇了摇头。

  “我们打过好几次投诉电话了,但没什么大改变,还是老样子!”与戚女士一样,家住电子小区的钱阿姨也是这些餐饮油烟的“受害者”,她抱怨道,“电话打过去,有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过来解决,情况好了没几天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几次下来,我们连投诉电话也懒得打了。”

  4月18日晚上,记者来到电子小区附近的越秀北路实地体验了一番。晚上9点不到,大街两旁的各类餐饮店灯火通明,烤鱼店、龙虾店、羊肉涮烤店……虽然店家已将原来的露天烧烤转移到了室内,但的确如钱阿姨所说,空气中依旧充斥着浓浓的油烟味,一路走下来,衣服上便沾染了一股烧烤的味道。

  近年来,我市餐饮业发展势头比较迅猛。餐饮业在给群众带来方便的同时,油烟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群众最为关注的身边的环保问题,餐饮业主与周边居民的矛盾也在逐步加剧。据市市场监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各类餐饮店约有3.3万家,经营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餐饮店约有500家,经营面积在50到500平方米的中型餐饮店约有1.65万家,经营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小微型餐饮店约有1.6万家。市本级共有餐饮店8831家,其中大型餐饮店168家、中型餐饮店2378家、小微型餐饮店6285家。

  据市长热线统计,近年来我市每年接到市民反映的餐饮业环境问题投诉大约有1.5万件,其中65%以上为油烟扰民问题。从近几年来市本级信访投诉的情况看,市环境监察支队每年接到各类环境信访投诉有700多件,其中反映餐饮业环境污染的约200件,这其中80%以上是餐饮业油烟扰民问题。

  可见,餐饮油烟管理已迫在眉睫!

  市政协首次立法前协商

  充分发挥“人才库”作用

  今年,我市的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拆除废弃电话亭、报刊亭,整治不合规的户外广告牌,改造老旧小区,规划停车位……在不断盘活、挖掘城市资源的过程中,我市打出了一套整治“组合拳”,“点、线、面”结合治理城市“顽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一个城市的品质不仅体现在整洁美观有序的外观上,更体现在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生态和舒适的人居环境上。

  空气浑浊刺鼻、居民怨声载道、职责模糊不清、执法力不从心……这些都是中心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的“拦路虎”和“绊脚石”。那么,面对困扰嘉兴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我们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将其彻底根治呢?

  为了加快嘉兴餐饮业油烟管理的整治步伐,引导和促进餐饮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市将从法治的层面进行彻底治理。为了让《嘉兴市餐饮业油烟管理办法》制定得更好更快更完善,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月19日,嘉兴市政协开展了《嘉兴市餐饮业油烟管理办法》立法前协商活动,组织了包括律师、餐饮业经营者、街道(社区)干部和有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各种身份的相关市政协委员,到南湖区泾水路区域和秀洲区秀清路、秀园路区域进行实地视察调研,通过现场查看、与经营业主和街道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当前餐饮油烟治理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并召开了座谈协商会,就管理办法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为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贡献政协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从座谈协商会了解到,此次立法前协商是自去年年底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三方联合制定的《市政协立法前协商工作办法》发文后的首次协商。《市政协立法前协商工作办法》是为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更好地推进我市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根据嘉兴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部署要求制定的。

  “市政协立法前协商”是指对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确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立法项目起草阶段,由市政协相关专门委员会和立法项目起草单位,组织市政协委员听取意见、建议的活动。立法前协商的方式包括开展联合调研、召开专题协商会、座谈会或书面征求意见等。

  在本次座谈协商会上,各位政协委员分别从各自工作专业和生活感受的角度对草案的细则条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嘉兴市政协副主席敖考权充分肯定了此次的起草立法工作,他表示,此次立法工作开创了我市“开门立法”的新形式,首次聘请律师事务所和省内外高校的环境法专家教授作为立法顾问共同参与立法研究;法律条款务实细致,能够细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立法。

  同时,敖考权对草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充分研究和论证,对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多角度讨论。第二,要广泛听取意见,尤其是法律出台后实际执行的执法部门和基层单位,要多听他们的声音。第三,在把握好目的性、操作性、有效性和严密性的基础上,适当加快立法进程。

  “政协就是搭建一个沟通、商量的平台,在讨论过程中,问题越多越好,只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才能形成合力,让最终出台的法律更为严谨有效,真正达到依法规范经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敖考权说。

  目标一致,看法不同

  热烈讨论碰撞出“政协智慧”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建强:餐饮油烟问题是困扰我们环保部门多年的“痼疾”,也是老百姓反映最突出、投诉最集中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嘉兴市餐饮业油烟管理办法》的出台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一方面,立法能够切实解决百姓身边的环保问题,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通过立法能够切实改变我市餐饮业油烟管理推诿扯皮的现状,明确行政职能部门的职责,究竟谁来管理、谁来监督、谁来处罚。

  此外,在餐饮业前置行政审批程序取消后,目前在事前监管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油烟净化装置存在“装了不开”“开了不用”“用了不洗”等问题,油烟净化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情况更不到位。同时,在餐饮业油烟管理方面还存在着针对性法律较为缺失和规定过于宽泛、监测标准和流程繁琐、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导致了我市在餐饮油烟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而通过此次立法,不仅能够解决管理“滞后知晓”的难题,能从源头上予以有效管控,还能实现管理下沉,破解执法部门人力不足的困境,有效发挥好基层力量。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兼职副主任、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总工程师叶朝霞:餐饮油烟污染不同于“大而集中”的工业企业大气污染,产生油烟污染的餐馆多但规模小,具有“小而分散”的特征,但一个点影响一大片,且多位于环境敏感区内,餐饮油烟污染的变动较大,这对政府管理部门开展油烟污染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此次的立法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但立法最终能否起到有效管理油烟的目的,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明确部门职责,厘清职责边界。若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从长远看,将非常不利于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工作的具体展开和责任落实。

  2.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可以对辖区内的餐馆油烟污染排放情况进行监督和纠纷的调处,若发现问题可劝告其改正;若不改正则可以举报或上报到相应管理职能部门,并在油烟污染治理过程中,起到证人或者固化证据等作用。

  3.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公众参与。要进一步提高餐饮业主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同防共治”的理念。

  

  市政协委员、浙江百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国:目前嘉兴餐饮业油烟管理的现状主要存在小型餐饮业选址不规范、排烟设备设施不完善,餐饮业主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等问题。

  对此,我认为,一方面应加强国家法律法规的普法教育,实行餐饮业环保前置审批制度。要从源头上严格把控,对不符合规定的餐饮店不能轻易颁发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只有当店址与居民楼的距离、排烟净化装置等条件都达到相关规定标准,才能允许其开店经营,而不是无差别地发证,等到有了矛盾和问题再来补救和解决,这只会事倍功半。

  而作为餐饮业主,我们更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认识,自觉主动地做好油烟排放达标工作,为嘉兴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市政协委员、秀洲区高照街道办事处团委书记钱瑶: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最关心的就是有居民投诉油烟问题时,该找哪个部门来解决?因此,我认为此次立法工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

  以我们街道为例,在餐饮油烟管理问题上,街道社区作为自治组织,无执法权,只能上门劝导。所以,我非常期待管理办法的出台,希望通过本次立法,对餐饮油烟的长效管理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此外,在立法工作中,我们还应当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当立法出台后,对已经存在的但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餐饮店该如何处理,是否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如果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受到了影响,是否有措施加以解决?

标签:油烟 责任编辑:姜文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