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实施“八八战略”15周年系列报道之五
【习总书记重要指示】
“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千万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点经济的利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著名论断。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深入调查研究、深刻洞悉发展大势、深邃思考发展战略问题的基础上,亲自谋篇布局、开篇破题,富有前瞻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八八战略”,并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纳入其中。
水乡嘉兴,因水而名。3915平方公里的总面积,328.2平方公里是水域,交织着1.38万公里的河道,河网面积占8.3%。
就在“八八战略”提出前一个月,习近平专门来到嘉兴,为我市生态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指明前进方向和战略路径:“要抓‘生态立市’,在抓好绿化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的同时,把解决用水问题和生态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2004年2月6日,习近平在嘉善调研时又一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2005年4月11日,习近平再次在嘉兴提出希望:“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新成绩。浙江是个资源小省,一定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各种能耗、物耗以及污染排放。”
十五年擘画,十五载生聚。15年来,嘉兴始终以“八八战略”为根本遵循,汇聚起发展的磅礴动力,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造就了嘉禾大地的时代巨变。
【“八八战略”嘉兴实践】
生态立市筑牢发展永续优势
走进秀洲区潘家浜村,翠竹篱笆内,菜畦青青;曾经的猪舍、牛栏,竟摇身一变成了咖啡厅;清澈的河水中,鸭子嬉闹闲游,水浪拍打着木质生态护岸,河岸上各类花卉恣意绽放……看着河道中旋转的水车,村支书章何兵说:“现在河道水质已接近上世纪90年代水平。”
在章何兵的回忆里,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过去15年。潘家浜曾有过一段“黑历史”,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粪水无处可排,只能往河里去,河水变得浑浊,又脏又臭。“后来村里开始实施生猪养殖减量提质工作,将沿河一带养殖户全部进行退养,同时拆除违章猪棚。在治理好污染源后,又对河道进行全面清理,还建了木质生态护岸,既美化了环境,又避免泥土流失。”章何兵说,退养的村民有的在镇上的工厂找到了工作,有的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民宿。现在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采摘、钓鱼和游玩,村民们又多了笔“绿色”收入。
15年前,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2005年8月在嘉兴召开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现场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健全体现资源节约和城乡一体导向的科学规划机制,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平和社会效益”。
这一工程成为嘉兴生态立市的重要引擎。
一汪秀水是嘉兴的名片。水,自然成了嘉兴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课题。
围绕水清起来,嘉兴大力实施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生猪存栏量从273.1万头减少到18万头,农民收入继续稳居浙江省第一;坚决关停并转“低小散”产业,从源头抓起,从根子上消除污染源;以治脏、治乱、治旧、治违等为重点,狠抓“三改一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全省率先提出工业污水入网不留空白,全市8847家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污水入网,2017年底生活污水处理实现城乡全覆盖……依托“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抓手,嘉兴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起步,不断拓展建设内容,形成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格局。
嘉兴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各级党政负责人都要带头担任辖区内主要河流的河长,牵头负责所辖河流的水质改善工作。此举在全国属首创。嘉兴的决策层希望通过一级带着一级干,把治水这项工作抓出成效,让水乡嘉兴重现水清岸绿的美景。
一项项举措、一年年见效。人们欣喜地发现,嘉兴的村庄庭院厂区“扮美扮靓”了,“公铁”沿线映入眼帘的是“粉墙黛瓦”了,镇村“低小散”企业开始“退散进集”了,城乡规划更精致、建设更精美、管理更精细了!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行河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嘉兴河长制走向全国。
在今年6月5日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嘉兴获得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
改变的岂止这些。在嘉兴的决策层看来,生态建设既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也必将为嘉兴未来发展开拓更大的战略空间。从农村出发,从水延伸,嘉兴一直在谋划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大文章,不断向美丽进军。
围绕天蓝起来,嘉兴出台了《嘉兴市2014至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让燃煤锅炉淘汰、地方燃煤电厂改造升级、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重点工业行业领域废气清洁排放改造、城市扬尘、农村废气污染控制等都有了明确的年度量化指标,“五个全”的硬举措——生产车间、原料仓库、生产线“全封闭”,污水处理设施、臭气异味产生环节“全加盖”,生产工艺废气、污水处理产生废气、储罐废气“全收集”,收集废气高效“全处理”,日常加强“全监管”,让人们看到了市委市政府打造“嘉兴蓝”的铁腕决心。
围绕城绿起来,嘉兴全面实施“四边绿化”建设,大力提升沿河、沿路绿化景观风貌,改善城乡生态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绿地,使市民出门几百米就能置身绿树丛中;绿与水的交相辉映,红色资源与江南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嘉兴特有的园林风貌,提升了城市绿化品位。2006年,嘉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为嘉兴增加一张很重要的名片。2007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发文,授予在国土绿化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嘉兴“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绿,是沿途流淌的风景,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城市灵性的体现,更是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几年,嘉兴城市园林建设的步伐一直不曾停歇,城市绿量稳步增长,续写了绿的繁荣。近五年来,全市已建成生态绿道927.34公里。各级财政和工商资本等累计投入绿化资金超过50亿元,全市林木覆盖率已超20%。对于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土地寸土寸金、境内又无山坡缓丘的平原嘉兴来说,这样的数据足以代表嘉兴逐绿的坚定决心和卓越的成效!
守卫绿水蓝天,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关乎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
有人说,嘉兴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有文化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不断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是跟时代同频共振的。
嘉兴在农村建起了文化礼堂,赋予农村和农民以拥抱时代的生命力。文化礼堂的出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农民群众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资源回收、露天禁烧秸秆……一个个自觉行动推动着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在嘉兴有超过80%的村庄,把美丽乡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写入村规民约,形成人人知晓、共同参与、全民监督的执行体系。
自然生态的绿色美丽、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生产生活的资源节约,必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变革。
2015年新认定108家,2016年新认定184家,2017年新认定241家……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889家。在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下,2017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3.7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1%。
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嘉兴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资源与环境等三个行业。三个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年度总产值达2200亿元。
15年前的嘉兴,正处于发展转型、体制转轨、社会变革的关键期。“八八战略”充分运用辩证思维,让生态账和发展账不再对立矛盾,而是和谐统一,形成了发展的更高境界。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嘉兴以自身生动实践证明生态就是生产力,美丽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八八战略”续新篇】
做好“减”字文章重现大美嘉兴
嘉兴的经验,正是源于15年前决策层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和15年来的坚守。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的嘉禾大地改天换地、重焕生机,“诗画江南”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新内涵。
7月23日,市委书记张兵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嘉兴要发挥江南水乡特色风貌的优势,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突破,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7月31日,张兵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交流会上再次指出,嘉兴要做好“减”字文章,减少污染,纵深推进治水治气,快速提升固废处理能力,加快重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的大美嘉兴,在生态宜居上走在前列。
今日的嘉兴正在还江南水乡以宁静、和谐、美丽、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