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治水用上科技手段 鱼儿虾儿又回来了
2018年5月21日 09:29 来源:南湖晚报 晚报记者 曹起铭 通 讯 员 马国海 姚仲衍

秀洲区探索治水新路径,重塑江南水乡的别样景致

  “五水共治”工作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近年来,秀洲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水环境治理中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治水工作,重塑秀洲江南水乡的别样景致。

  引入微生物技术助力治水

  日前,记者来到秀洲区王店镇金北桥港河道边发现,针对该条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施工人员正在将种有美人蕉、鸢尾的水生植物浮岛固定在河道里。与普通生态浮岛不同的是,金北桥港的浮岛为长条状,固定后平行分布在河面上,像是为河道安装了多重“过滤网”。记者还看到,每条植物浮岛下方还配有不锈钢反应容器,浮岛附近安装了多个曝氧设备。

  这套新奇的治水设备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浙江嘉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俞利伟告诉记者,这套“包埋菌胶块”技术加曝气和浮水植物的水环境治理方案是该公司针对金北桥港治水工作开出的“药方”,这也是秀洲区首次引入“包埋菌胶块”技术。

  据了解,位于秀洲区王店镇的金北桥港全长5880米,宽17~18米,水深2~3米,为流经王店镇辖区的长水塘支流,上游为洪合镇新开河港,因受上游来水水质影响较大,并且能直接影响到下游长水塘水质,因此治理好金北桥港非常有必要。

  王店镇治水办工作人员沈卫民告诉记者,金北桥港在去年的“剿劣”攻坚战中摘掉了劣V类水的帽子,目前为V类水。此次,金北桥港被列入王店镇“美丽河湖”重点建设河道,该镇计划通过有效手段保证COD、氨氮、总磷等指标在金北桥港汇入长水塘前达到IV类水甚至更好的指标要求。

  针对金北桥港的特点,嘉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引入了“包埋菌胶块”技术,“包埋菌胶块”放置在不锈钢反应容器中不会随水体流动而流失。根据金北桥港水质特点,技术人员筛选出融入胶块能力较强、效果较好并且可以安全应用的菌种,主要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及其他微生物菌种。菌种筛选完成后,采用包埋技术做成菌种胶块,即“包埋菌胶块”。安装完成后,“包埋菌胶块”有效使用期在一年以上。

  这项技术的特点是通过微生物高效地处理河道污染水体,经过反应后不产生额外污泥。即使排放生活污水,菌种胶块也能保持河道的常年洁净。此外,“包埋菌胶块”还可以长期在黑臭河水中发挥作用,采用“包埋菌胶块”加曝气和浮水植物的处理工艺,可以使氨氮的去除率达到5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金北桥港治水设备中除了一般的曝气装置外,还配备了微纳米曝气装置。这款微纳米曝气装置,将气泡分解成纳米级,因此气泡产生时呈现出乳白色,格外醒目。作为一项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微纳米曝气技术是通过微纳米气泡快速发生装置,把气体用高速旋回切割方式溶入水中,产生直径小于50微米的气泡,从而将气体快速高效地溶入水中。微纳米气泡水可以提高气体的溶解效率,满足对水体进行处理的要求。

  为“五水共治”装上科技引擎

  近日,秀洲区聘请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工程师杨兴兴作为秀洲区全职治水的“坐堂”专家。今年,杨兴兴将为秀洲区“五水共治”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把关,提出专业治水建议,实现精准治水。

  消灭市控断面Ⅴ类水质,是秀洲区去年在剿劣攻坚战中立下的“军令状”。通过对9个市控断面的数据分析,秀洲区治水办发现,王店镇长水塘蚂蝗塘桥和百乐桥市控断面仍存在Ⅴ类水的风险。对此,在通过数据分析、现场调研、取样检测、明确成因后,清华院环境所技术团队在截污措施、治污措施、监管措施、应急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并对无法大规模改造的雨污混排口,设计实施了低成本的临时截污工程,有效杜绝了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的情况,对断面水质的持续改善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和睦桥港是中科院在嘉兴市开展的“五水共治”重点示范工程区域。通过引进中科院的科技生态治水项目,秀洲区开展了部分生态修复措施,通过控制源头、河床底泥活化改造、生态绿床拦截、纳米曝气、狐尾藻吸收、反硝化技术、沉水植物等技术的综合运用,逐步解决河水黑臭、污染物吸收消减,提升水质指标、提高自净能力,最后重新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这里就是和睦桥港,通过整治,现在河道中间建起了生态浮岛,河水水质已经发生了彻底变化,小鱼重现河道。”秀洲国家高新区工作人员打开手机上的河道智慧管理平台,指着河道照片介绍道。

  秀洲区还将“互联网+”的理念运用到“五水共治”领域,已建成一套具有信息集成、实时反映、监测预警、数据分析、巡查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性河道智慧管理平台,开启精细化管理的治水新模式。河道智慧管理平台将所有的河道纳入监管中,做到一河一档,及时掌握河道动态,第一时间处理。

标签:治水 责任编辑:姜文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