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专题  >  2018秀洲两会  >  一把手访谈
访新塍镇党委书记陈云忠
2018年1月25日 08:34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张帅 朱胜伟 通讯员 赵维卒

  □打造弘扬红船精神示范地·“一把手”系列访谈

   持续高标准打造健康养生古镇

   ——访新塍镇党委书记陈云忠

  -一个目标:打造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健康养生古镇

  -四个“小镇”:兴业富民小镇、生态宜居小镇、幸福和谐小镇、红色志愿小镇

  -六大重点工作:主动融入高新区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农合产业发展、全力提升城镇形象、进一步改善民生服务、着力优化生态宜居环境、推进红色志愿小镇建设

  【现场直击】

  这段时间,在新塍镇潘家浜村,工作人员抓紧测绘,并将着手调整河道水系,计划在这里打造一处百亩花海。据悉,这是推进中的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依据新塍镇现有资源、产业特色、开发主体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剖析,新塍田园综合体区域功能布局为“一带、一路、两链、三区”的空间结构。

  【展望2018】

  “2018年,我们主要是围绕‘全面推进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养生古镇建设’总目标,优化产业定位,借势借力,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新塍镇党委书记陈云忠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这让拥有红色“基因”的千年古镇凝聚了更加磅礴的前行力量。

  秀洲国家高新区的体制调整,给新塍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新塍镇将在2018年充分借助体制调整的优势,优化定位,主动融入秀洲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借势借力,带动全镇产业和城镇发展,深入推进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陈云忠说。

  全域旅游,正在给新塍镇的经济发展换装新引擎。2018年,新塍镇将按照《秀洲区打造“大景区”建设“大花园”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全镇旅游规划,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将点上盆景化成面上风景,力争把新塍打造成集生态、休闲、宜居、党史教育于一体的江南水乡名镇。具体而言,新塍镇将融合古镇、名寺、温泉、美食、美丽乡村等优势资源,依托524国道、东升路延伸、嘉铜公路拓宽等交通优势,全力发展古镇观光、主题民宿、影视拍摄、度假养生、美食体验等健康时尚旅游产业。

  新塍是个农业大镇,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落户新塍,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新塍的重视和支持。围绕“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总目标,新塍镇将重点培育精品粮油、特色水果两大农业产业,突出农旅结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并且计划通过三年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融现代农业、休闲农旅、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现代化田园古乡”。在此基础上,新塍镇将借助良好的自然资源,着力优化生态宜居环境,以A级景区村庄建设为重点,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陈云忠说。新的一年,新塍镇将充分借助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改善民生服务。加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地农民保险等政策制度的整合衔接,推进“学在新塍”教育品牌打造,加快推进新塍镇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一系列增加民生福祉的工作计划已经排定。

  陈云忠说,新塍是最早的嘉兴县委驻地,拥有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和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红色“基因”。新的一年里,新塍镇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振士气,勇争标尖,争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红船精神”的排头兵,着力提升干部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执行力。除了全镇广泛开展党性修养和意识形态建设之外,新塍镇还将纵深推进,层层落实,加速推进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扩容改建工程,进一步挖掘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原嘉崇桐工委新塍联络处)等红色资源,在新塍古镇这片党建高地上永续传承“红船精神”。

  【精彩回眸】

  2017年,新塍镇以“打造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健康养生古镇”为目标,着力打造“兴业富民小镇、生态宜居小镇、幸福和谐小镇、红色志愿小镇”,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这一年,新塍镇成功申报了嘉兴市唯一的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这一年,潘家浜村成功创建省级3A级景区村庄和全国文明村;这一年,新塍塘绿道获评“浙江省最美郊野型绿道”;这一年,新塍中心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塍医院完成迁建……2017年,新塍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7亿元,同比增长7%;1至11月,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同比增长23.6%;实现税收3.7亿元,同比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28400元,同比增长7%。

标签:新塍 责任编辑:姜文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