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全力打造法治宣传的“秀洲范本”
2017年11月29日 09:47 来源:嘉兴日报 撰文 张颖洁 潘叶萍 张帅

  □图片由秀洲区司法局提供

    在秀洲,专业的普法宣讲团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送到文化礼堂,以“阅读一本法治书籍、观看一部法治电影、参加一堂法治讲座、欣赏一场法治书画展览”为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在全区各个乡村,60余名优秀律师组建成“农村法律顾问律师团”,以“一村一顾问”制度为村民普法,不断拓展法治宣传阵地平台,以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为重点打造普法文化圈;在今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剿灭劣V类水、“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中心工作中,法治宣传的“大篷车”,在各村人群密集处做定点宣传……学法懂法守法的浓厚氛围在秀洲区沁入人心。

  2017年以来,秀洲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坚持破难题、补短板,进一步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普法依法治理,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法治文化环境,也形成了具有秀洲特色的“普法范本”。

    以需求为导向

  普法宣传更“接地气”

  秀洲区根据法治宣传教育的相关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印发“七五”普法规划,对全区法治宣传工作做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为全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

  普法宣传与依法治理工作相辅相成,秀洲区始终坚持普法宣传与依法治理两手一起抓,两手一起硬。经过六五普法的经验积累,秀洲区多领域多层次的依法治理不断深化、法治创建工作全面推开,并且以需求为导向,将普法宣传紧紧围绕区域中心工作。

  如今,在秀洲大地上,一条条劣Ⅴ类水被整治提升,拆违的号角在小城镇环境整治中嘹亮高昂,“最多跑一次”工作稳步推进,老百姓办事越来越方便……围绕中心工作,秀洲区法宣办不断深化法律服务的作用。

  据悉,为了助力全区剿灭劣Ⅴ类水工作顺利完成,秀洲区法宣办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开展“吹响法治宣传冲锋号助力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主题宣传活动,发挥新晋“七五普法讲师团”力量,与各地法治宣传工作者、普法志愿者一起深入村(社区),组织各类专题讲座,向群众广泛宣传水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政策,实地指导各地“五水共治”工作,并注重发现和培育先进“剿劣”典型,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在“秀洲司法”网站、“秀洲普法”微信进行同步推送和推广。

  与此同时,秀洲区“剿灭劣V类水”律师服务团也应运而生,12位优秀律师专门提供“涉水”法律服务,并充分融合政府法律顾问、村(社区)法律顾问、企业法律顾问等作用,解答剿灭劣Ⅴ类水工作开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高效便捷地办理有关法律手续。

  秀洲区还将群众的需求作为法治宣传的导向,并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据悉,今年初以来配合区委区政府做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剿灭劣V类水、喷水织机整治、“最多跑一次”改革、洪合“三合一”整治、洪合联托运市场整治等中心工作,法治宣传“大篷车”定期更新音频资料,在各村人群密集处做停留式定点宣传,集中对重点区域进行巡回宣传,2017年以来宣传车行程出车50余次,里程超2000公里。

  民主法治村(社区)和诚信守法企业也是最“接地气”的普法平台。今年初以来,秀洲区出台了《秀洲区“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评分标准(修订稿)》,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依法完善民主自治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和创建工作成效明显五个考评项目进行重新布置,并根据省、市要求对一票否决项目进行重新列举。与此同时,秀洲区还召开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培训会,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方式,全面提升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水平。截至目前,全区共创建“诚信守法企业”28家,其中市级12家;创建国家级、省、市、区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个、14个、44个、30个。

    创新机制拓展平台

  画乡法治宣传进入新阶段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要求,秀洲区建立了《区级重点单位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制度》,构建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社会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格局。与此同时,秀洲区健全了以案释法机制,区法宣办联合区法院、区检察院、区法制办专门印发《关于加强以案释法工作的实施方案》,对秀洲区以案释法工作的范围、目标、原则和措施做了明确说明,针对案例的选编、发布及运用机制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意见。

  另外,秀洲区还不断彰显特色,创新优化“互联网+”的普法机制。通过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便捷、高效的优势,进一步注重“秀洲普法”内容选编、功能整合和受众分类,加速栏目设置更优、用户互动更多、实用性能更强,截至目前,该公众号用户已有1万三千余人。

  除了不断创新普法宣传机制外,秀洲区还不断夯实普法宣传阵地。坐落于建林村的王店镇法治文化园便是一个生动写照。该法治文化园依托聚宝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现有的乡间小路、连廊栈道、江南民居为基础,建成了包括数个村落、具有浓郁法治文化的宣传阵地,总占地1780亩,建设有法宣长廊、法治雕塑、法治之路、法治人物栏等项目,让游客在游览中领略法治文化。

  据统计,目前,秀洲区已充分结合各乡镇特色建成法治文化长廊15条,并在王店镇建林村、王江泾镇太平村、油车港镇百花庄村等地建立法治宣传教育示范点。

  此外,区法宣办联合各镇积极挖掘地域特色,全面借力传统文化活动,以王店“朱彝尊文化节暨赏梅旅游文化节”、新塍“元宵民俗文化节”、王江泾“江南网船会”大型活动等为载体,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为“一镇一品”传统文化注入法治文化内涵,令群众在参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同时全面增强法律意识、接受法理熏陶。

  除了不断夯实农村传统普法阵地外,秀洲区还用活、用好流动普法阵地和网络普法阵地。据悉,目前秀洲区以全区各司法所年青干部为主力军锻造了一支基层普法队伍,通过开展法治巡讲活动,为全区百姓送去一堂堂微型法治课。同时,依托“秀洲普法”微信公众号,秀洲区及时向辖区百姓推送“法律资讯”、“以案说法”、“法律常识”、“图说世像”等普法信息。更为值得称赞的是,目前秀洲区所有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也都建起了村级微信公众平台,每周都会向村民开展“在线学法”活动,由村至户层层推动法治资讯传播。

  另外,秀洲区还制作、购买了一百部法治微电影,举办电影送法下乡系列活动,发挥电影聚众宣教、寓教于乐的特点,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休闲中学习法律知识。据统计,全年安排放映法治微电影逾100场,放映人群超1万人。

  身处农民画之乡,法治也成为画家笔下的题材。秀洲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民画资源,将其与普法宣传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以画促普法、以画促和谐,将法治元素融入农民画中。如今,不论是正在基层乡镇、街道开展的法治农民画巡展,或者是以法治农民画为重点的“轴心区”宣传阵地,“普法宣传+农民画”俨然是秀洲普法工作中的一张金名片。

  精准普法

  分类施教重点人群普法有特色

  除了以“需求”为导向,秀洲区还将普法对象、普法内容“精准分类”:突出重点对象,从而带动和促进全民普法;突出精确内容,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尤其突出宣传学习社会主义宪法。通过不断创新普法形式,秀洲区将普法对象从过去的“广撒网”转变为“精聚焦”,不断扩大普法教育覆盖面,打开了法治宣传教育新局面。

  机关公务员的法治水平直接关乎依法行政的有效实施,也是普法工作的重点。为此,秀洲区紧紧锁住这一关键群体,不断延伸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今年初以来,我们建立了区委常委会会前学习党内法规制度和区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将学法作为常务会议的固定议题,每次常务会议均安排学法,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30分钟。”区法宣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秀洲区法宣办与区人大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区、镇两级人大代表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充分发挥全区人大代表学法、守法、用法的表率作用,并且启动秀洲区公务员学法用法三年轮训第一期培训,督促全区公务员学习掌握宪法、行政法和公务员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青少年群体是普法工作的第一线,今年初以来秀洲区全面推进全区中小学开展“互联网+法律进学校”活动,充分利用青少年普法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平台,创新普法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青少年学宪法法律”主题宣传活动,从学生年龄特点入手,探索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的学法形式。并且邀请执业律师郑菲、检察官徐悦等赴学校开展专题法治课,丰富课堂内容。

  新居民群体也是需要普法的重点对象。今年秀洲区在新居民子女学校全面铺开“新”薪之火法治宣传教育项目,开展新居民子女学校“学宪法法律周活动”、“家在秀洲法在心中”青少年法治演讲比赛等活动,为新居民子女学校师生搭建自我展示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与新居民局联合制定《新居民管理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做好心理问题、行为偏差或有违法倾向和有违法记录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排查,落实一对一帮教结对,并在新光二小、精英学校等学校积极开展新居民子女学校法治宣教示范点创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

  普法模式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迪式”,摒弃了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满堂灌等宣教方法,让秀洲百姓在参与法治秀洲建设的同时,也能共享法治建设成果。

  接下来,秀洲将继续突出重点人群普法,突出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进行法治宣传,深化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同时加快构建“互联网+”法治宣传新格局,并加大法治农民画的运用范围和运用深度,打响“秀洲普法”的金名片。

标签:法治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