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市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现在把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近日,在全市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大会上,家住秀洲区恒创春晓源小区的谢杰良说道。
记者获悉,早在2015年我市就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试点。今年从10月开始,这项工作进入提速提质提效阶段,并制定出台了《嘉兴市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嘉兴市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并明确了分类标准、推进进度、工作流程、主体职责等。
据统计,目前我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5800吨,而且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增长。无论从内因还是外因来看,面对这一现实情况,都要求我市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提高末端处置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从源头抓起,通过源头分类实现减量化,促进资源化、无害化。
那么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我市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呢?
海宁市竦秀社区于去年7月1日起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该小区把每月25日定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日”,社区发动党员、居民骨干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活动。与此同时,根据垃圾分类参与情况,挑选一个参与率、投放准确率高的单元楼道设立为垃圾分类主题楼道,其中竦秀景苑31幢2单元因氛围浓厚,居民们将楼道命名为“绿缘楼”,以生态文明为主体,在楼道口用科普的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南湖区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实践活动,通过“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实践互动的模式,让更多的家庭自觉做好垃圾分类。秀洲区实行垃圾分类“三员”制度,试点小区配备培训员1名,每10个楼道配备指导员和分检员1名,专门引导垃圾分类投放。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试行“三色”分类管理制度,根据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不同态度和意愿,分为“绿色”(积极配合)、“黄色”(不够积极、可争取)和红色(基本抵触)三类人群,因人施策,分类指导。嘉善县通过设置智能分类垃圾桶、发放二维码实名垃圾袋等形式,实现了投放垃圾可追责可溯源。
按照《意见》中要求,2017年,通过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南湖区、秀洲区和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不低于70%,建成高标准分类试点小区15个;各县(市)、嘉兴港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不低于60%,分别建成高标准分类试点小区3个。
虽然我市各区、各社区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但是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也存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投放准确率不高等问题。“这与居民长期的生活习惯相关,因此做好垃圾分类要因人施策,从细处着眼。”市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他希望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来,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接下来,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按照《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提质、提效,着力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