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我们想为家乡多做一些事情”
2017年11月15日 08:28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欧林 通讯员 陈建华

  ——记秀洲籍院士倪嘉缵、沈世钊

  11月初,秀洲籍院士倪嘉缵再一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今年5月,另一位秀洲籍院士沈世钊也回到家乡省亲。在外求学、从事科研数十载,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追寻铭刻在脑海里的熟悉画面,除了感慨家乡变化之大外,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在有生之年,能为家乡多做一些事情,“饮水思源,秀洲是我们的根,希望我们有机会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横跨多个领域的科学界“杂家”

  倪嘉缵,1932年出生于秀洲区油车港镇,是知名的书画家、鉴赏家倪禹功的长子。早在1937年,为避战乱,年幼的倪嘉缵就跟随家人定居上海。1952年,倪嘉缵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派遣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稀土元素化学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化学生物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少数当时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目前他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生物学,其研究内容为硒蛋白及海洋生物中药用蛋白的分离、提取。

  回顾倪嘉缵60多年的科研生涯,他在各个领域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撤走专家,核武器原料铀和钚生产厂的建设被迫中断。倪嘉缵当时所在的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立了核燃料研究室,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他被抽调去从事核燃料研究。

  他负责的研究组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如完成了从含大量硫酸根的介质中沉淀出不含硫的重铀酸铵,减少了后续灼烧过程的设备腐蚀问题。

  在核武器另一原料钚的研究中,倪嘉缵与同事们完成了萃取法“铀-钚分离工艺”的改进,在国内开展了草酸钚沉淀条件的研究。因钚的毒性极大,当时几乎还没有人从事过固体钚化合物的操作,这项研究为之后钚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南方一些省份相继发现新型离子吸附性稀土矿。倪嘉缵当时任应用化学所稀土化学研究室主任,他带领研究室团队对这类稀土矿开展了“环烷酸萃取分离氧化钇”工作,最终用“一步法”从混合稀土氧化物中萃取分离出纯度高于99.99%的氧化钇,这在当时的国内外均属先进工艺。

  近些年,倪嘉缵关注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的防治,潜心研究它的早期预报以及可以延缓症状发展的药物。目前,他和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不少进展。“我们在转基因小鼠的实验中看到了成效,并在几个患病的朋友中试用了一些保健药物,也有不错的疗效。”

  此次重回家乡,倪嘉缵为见证倪家的历史,特意前往了油车港市河南岸西木桥弄三号倪家民宅和粮仓。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倪家的很多老宅都已经被拆除,剩下的部分老宅和粮仓被列为了嘉兴市文物保护点,尽管老宅已经显得有些斑驳,但倪嘉缵表示,能够见到父母和自己的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他还是由衷的高兴。

  痴迷于大跨空间结构之美

  沈世钊从小生活在嘉兴这个秀美的江南水乡。1953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自此,他便离开了养育他的这片江南沃土,踏上了东北黑土地。当时,他并不知道,此去会在遥远的第二故乡扎下根来,家乡反而成为日后匆匆停留的驿站。

  在与家乡有着两千多公里距离的北国冰城,沈世钊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半个多世纪以来,桃李芬芳。在建筑结构科研领域,他孜孜以求,潜心钻研,数十年间缔造了诸多美轮美奂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和体育场馆,绘就出现代城市的缤纷色彩。

  1979年,沈世钊作为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赴美国里海大学符立兹工程研究所进修。这个研究所以钢结构的研究闻名,正是从那时起,他的研究工作由木结构转到了钢结构。

  从美国归来的沈世钊,很快就遇到了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的机会。1983年,他和另一位建筑教授共同承担了设计第六届全国冬运会吉林滑冰馆的任务。工程建成后,新颖的结构体系受到了国内外工程界的普遍重视。1987年,这一创新的结构设计被推荐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先进结构展览”。1985年,沈世钊又参与了北京亚运会两座体育场馆的设计,也采用了创新的组合网壳结构和组合索网结构等空间结构形式。以这几个典型工程为契机,沈世钊与大跨空间结构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2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空间结构委员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沈世钊被授予“空间结构杰出贡献奖”。2012年5月,在首尔举行的国际空间结构年会上,沈世钊被授予“荣誉会员”称号,全世界获此殊荣者仅17人。

  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让沈世钊驻足停留。如今,沈世钊家的两层小楼已经变成了杂货铺,但门口的肉店弄还是当年的格局。“楼上是卧室,楼下是客厅,这是厨房,这里的弄堂很窄的,我记得从这里过去,就可以到栖真寺。”沈老说,四年前,他曾带着家人来过一次油车港,此次回家感受到的最大不同就是家门口的水质有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水是黑的,现在堤岸一片绿,水质清澈,还能看见鱼儿游动,家乡的变化真大。”沈世钊说,以后有机会,定会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标签:院士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