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法院推进“三大机制”
2017年8月4日 08:45 来源:嘉兴日报 通讯员 沈羽石 记者 李 丹

提高群众“司法获得感”

  昨天,全市法院院长齐聚海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召开“大立案、大服务、大调解”三大机制建设现场推进会,总结部署“三大机制”建设工作。

  去年以来,全市法院全面开展“三大机制”建设,以建设新型诉讼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涵盖除审判、执行外全部司法服务功能的对外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

  

  大服务:“一站式”服务更省心

  “第一感觉就是服务性比较强,有点像银行的服务大厅。”一位海宁本地的当事人在办理立案手续时由衷感叹。

  走进海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人性化服务和科技感的第一印象扑面而来:进门左手边是一块大型的触感显示屏,内置3D导诉软件系统,具有法律问答、实景导路、文书下载等功能。据悉,海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共计1500平方米,分设导诉分流区、立案服务区、诉调对接区等12个功能区块,开设24个服务窗口,此外,还邀请邮政快递、银行ATM、保险公司、法律援助等进驻,尽可能为当事人的非庭审事务办理“扫除障碍”。

  在诸多功能区块中,如何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功能区?记者扫描触感显示屏上的实景导路二维码,手机屏幕上立刻出现整个诉讼服务中心的平面布局图,路线指引清晰;除此以外,诉讼服务中心大厅中,二维码随处可见,实现与来客手机的互联互通。

  在诉讼服务中心,一台双向智能中转柜令众人驻足:一位律师在柜前点击“我要取件”按钮,手机便收到了一个二维码,中转柜一扫,所需的诉讼材料即可到手,无论外形与便捷程度,都与常见的包裹存放箱十分相似。“海宁法院是全省第一家使用双向智能中转柜的法院,原先分散在各庭室的材料收转、文书送达等繁琐事务,现在可以集中到诉讼服务中心智能中转机办理,提高了办案效率。”海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存件同样方便,使用者点击“我要存件”按钮,选择将材料交给哪位法官或书记员,柜门一开,材料放入,智能中转柜会自动发送提醒短信给接收材料的法官或书记员前来取件。

  

  大立案:打官司不再“来回跑”

  “以往立案,路途往返费时又费力。”现场,来自深圳的侯律师告诉记者,“现在好了,‘一次都不跑’就能在深圳完成立案,我只要开庭来一次就行,可以少跑1000多公里。”

  据悉,今年1至6月,嘉兴法院共完成网上立案11087件,占全市一审民商案件总数的47.24%,位列全省第一。操作中,律师和当事人只需登录“浙江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上传民事诉状、证据、委托手续等材料的电子件,短短十几分钟,便可收到法院的确认短信,完成网上立案。

  嘉兴中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立案庭庭长李伟告诉记者:“嘉兴法院对全市70余家律所270余名律师开展网上立案培训,并确定专人答疑解惑,帮助律师熟练运用网上立案;此外,还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跨域立案。”据统计,今年初以来,全市法院已开展跨域立案59次。

  对于运用网络能力较弱的群众,嘉兴法院在基层综治中心、司法所等地安装诉讼服务终端一体机,并对基层干部开展指导,再由他们指导有需求的群众在一体机上网上立案。

  “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下一步,我们将力争在2017年年底,完成‘100%最多跑一次,50%一次不用跑’的立案工作目标。”李伟说。

  

  大调解:为案多人少筑“过滤网”

  在海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嘉兴保险行业协会入驻设立工作室,该工作室主要负责调解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据悉自5月初挂牌以来,该工作室确认调解协议153件。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与全市保险行业协会共建道路交通损害赔偿一体化处理机制,目前全市五县(市)两区都成立了工作室,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开展诉前调解。”市中院民三庭庭长徐瑾介绍,以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为目标,主动向外借力,全市部分法院还与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劳动仲裁委员会、公证机构等建立诉调对接机制,积极推动矛盾纠纷的诉前化解。

  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建设,成立速裁、立案调解工作团队,对适宜调解的家事纠纷等案件一律实行调解前置。以海宁法院为例,今年以来,该院民事调撤率为68.61%,诉服中心调撤率达到85.10%。

  此外,全市法院以海宁华丰村创建嘉兴首个“无讼村(社区)示范点”为契机,设立驻村工作室和巡回审判站点,将“无讼”理念融入大调解工作中,努力把“三大机制”建设推向最基层。

  据介绍,下一步,全市法院将力争通过诉前化解、立案调解和简案速裁三道“过滤网”,将80%以上的案件解决在庭审前,让法官集中精力审理繁案、难案。

标签:法院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