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结束审批马拉松,实现‘最多跑一次’”
2017年7月21日 08:29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应丽斋 顾亦来

  【实践者说】

  “对老百姓来说,与政府打交道,都是从跑审批开始的。因此,一个地方审批过程的简与繁、快与慢以及窗口人员态度的热与冷,都是区域发展环境的一种折射。”——嘉兴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审批管理处处长邵丰。

  

  截至昨天,嘉兴已连续15天发布高温预警。

  姜亚静所在的浙江永辉超市有限公司嘉兴中山路分公司生意不错。她说,超市比预期提前两个月开张,抓住了暑假这个档期,意味着可以提前回收成本。“现在开超市的审批太便当了,真的只需跑一次,就把超市开张所需的许可证搞定了!”她比划着说,在一天之内,她同时获得食品经营许可、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出版物零售许可以及单位食堂的食品经营许可,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原先光这4本许可证,递交材料至少要跑4次,接待现场勘查也至少要4次,现场勘查不合格的话,反反复复整改,一拖就是数月。这次,我提交资料后,勘查科提前介入,在我们装修动工前,工作人员就根据我们申请的事项对装修设计图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在现场核实时,一次通过,少走了许多弯路。”

  姜亚静的点赞,让在嘉兴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干了整十年的审批管理处处长邵丰感慨不已。“审批环节的简政放权,终于让老百姓有感觉了!”这些天,他和同伴们围绕浙江省《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嘉兴实际,梳理最优的改革路线图。

  此前,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海峰提出,嘉兴不仅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还要创造条件实现“最近跑一次”,甚至“不用跑一次”,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的地市。

  邵丰是从2007年来到嘉兴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这一年,嘉兴启动了市级行政审批部门职能整合“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即部门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处室向审批中心集中,并且要求人员到位、授权到位。

  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承诺:浙江将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纵向撬动政府职能转变,横向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不断增创体制活力。

  这一年,嘉兴开始探索实施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全面下放市级审批权,减少审批层级,缩短审批链,建立市、县(市、区)两级扁平化、一体化的新型审批制度,当时共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28项,减少了一个审批层级共46家部门、近100个审批环节。

  “数字并不能代替民众的感受和评判,归根结底还得以民众的实际体验为依归。”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让邵丰和同伴开始思考行政审批改革到底为谁而改的问题。“与以往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同,‘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服务理念上有了彻底转变,以往我们在界定‘一件事情’时是从政府部门来界定的,但实际上群众和企业眼里的‘一件事’也许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对群众来说,开个饭店是‘一件事’,对政府部门来说,办营业执照是‘一件事’,办卫生许可是‘一件事’,办排污许可也是‘一件事’。所以就造成了在群众看来,办‘一件事’花的时间精力很多,并不能真切感受到以往改革的便利。”

  必须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谋划审批改革这盘棋!邵丰表示,嘉兴综合考虑办理事项领域、办理流程关联度、办理数量多少等因素,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投资项目”“不动产登记”“商事登记”“社会事务”“医保社保”“公安服务”“其他综合事务”等综合受理窗口,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进一个门、到一个窗、办多家事”。同时,率先在南湖区深化“一枚印章管到底”的改革实践,推行行业经营综合许可“一证化”改革。整合从事一个行业经营所需办理的多个许可事项,通过“一单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勘查、一科办结、一证覆盖、一档归并”实现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改革后,同行业事项审批平均少跑3.9个窗口,相关许可证书平均减少1.8个,申报材料减少43.3%,审批时间比法定期限减少94.3%。

  围绕企业与群众办件量大的审批事项,嘉兴梳理了一批“同城通办”事项,推进同城多点办理,努力让群众能“就近办理”,有条件的还实现“全市通办”。目前,工商注册登记、公积金贷款申请、护照办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等48项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已实现全市通办。

  “过去十多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嘉兴行政审批一步步挺进深水区,从削减事项到优化流程,从结构性改革到管理性改革,结束了审批马拉松,实现了‘最多跑一次’。”邵丰说。

标签:最多跑一次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