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人物秀 > 人文轶事
怀才不遇李良年
2016年12月9日 10:04 来源: 嘉兴日报 梅晓民



  《秋锦山房集》


  李良年



  李良年(1635-1694)原名法远,又名兆潢,字武曾,号秋锦,世居梅里。李良年是浙西词派的重要开创者之一,清初和朱彝尊并称“朱李”。李良年少年时就聪慧过人且勤奋好学,九岁能文,十岁能诗,他的老师屠爌非常喜爱这位学生,曾对别人说:“朱彝尊才华出众,里中唯良年一人能并驾齐驱。”李良年著作甚丰,有《秋锦山房集》22卷,《外集》3卷;另有《三礼解》、《国朝文纬》等。其兄李绳远、弟李符均喜诗善诗,三人常唱和,时称梅里“三李”。

  纵观李良年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在梅里读书求学的时期,是一段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时期。李良年的祖父李士标是山东海州同知。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军围城,李士标亲自在城上督守直至战死。父亲李寅只是一名可入国子监读书的副榜贡生,但却仗义敢言,很有个性。长辈们忠义、耿直的秉性使李良年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而作为嘉兴四大镇之一的梅里,从明末开始就一直有着优良的诗学传统。赵怀玉《梅里词绪序》说:“梅里……人农桑之外,父兄教而子弟率者,舍读书无他好。”早年良好的家教和乡里浓厚的读书氛围熏染,使李良年取得了自己独特的诗学成就,更为北上京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与朱彝尊志同道合,非常友好,白天争论诗词,夜晚同床共寝。李良年还好交四方诗友,有客来访,必留饮食,并虚心倾听朋友论诗,丰富自己见识。常与同里诗人王翊、周筼、缪泳、沈进等相互唱和、联句。他的诗风新颖而又奇特,为诗友所赞赏。

  康熙六年(1667),李良年33岁,之后的五年时间,是他交游最为广泛和活跃的时期。他先后游京师、客宣府,再入长安,以诗会友,得到了安徽龚鼎孳、河南刘体仁、山东曹申吉、北平孙承泽以及江苏汪琬、阎尔梅等诸多贤士的赏识,还被人与共游京都的朱彝尊并称为“朱李”。每次举行宴会,主人必问:“座中有彝尊、良年吗?”有一次,龚鼎孳邀请三十多位名士举行大型诗会,李良年因不慎途中坠马受伤到会已迟,龚公坚持久候,并宣布“良年未到,决不开宴”。与会诗客都称赞说:“同良年谈论诗,见解心悦诚服。”

  康熙十年(1671),李良年37岁,而后的七年时间里,他知遇贵州,又里居五载。翰林国史院编修曹申吉的赏识并没有拂去他入幕无聊感伤的心绪。暂居故乡三年的沉静时光,反倒使他感到闲适悠然。这段时期是李良年一生转折的交界点。

  康熙十七年(1678),44岁的李良年再上京城、荐征鸿博。是年,清朝政府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稳定人心,特赐举试“博学鸿词”科。一年之间,北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李良年与朱彝尊同被推荐,殿试时他所写的诗赋极为瑰丽,洋洋千言,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博学和才华。在这不足两年的光阴里,李良年置身于各地贤士聚集荟萃的京城,可是广泛交游更多的只是文人间吟咏唱和、诗酒风流的应酬赠答。许多赴京应试博鸿的人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去结交手握生杀大权的考官。而李良年“家贫穷,常以薄粥糊口”,无力打点,更因秉性耿直,不愿奉承权贵,最后“与试未用”。博鸿失利,李良年信心再度受挫,好在他的词名已显,仁和(现属杭州)龚翔麟把朱彝尊《江湖载酒集》、李良年《秋锦山房词》以及李符《耒边词》、沈嗥日《柘西精舍词》、沈岸登《黑蝶斋词》及自己的《红藕庄词》一并刻成《浙西六家词》镂版。这个合集的出世,对浙西词派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康熙十八年(1679)后,李良年几次入幕,直至去世。“博学鸿词”应试失利后,凤阳太守看重李良年的才华,将他聘为幕僚。进士徐干学开志局修《一统志》于洞庭西山,聘李良年为主分修,朱彝尊有《征士李君行状》记其生平。李良年去世后,葬在王店镇马王塘桥东北。享年60岁。

  李良年一生行迹万里,却充满着荆棘坎坷,他的心路历程更是复杂心酸,然而正是这样,他的一生才显得多姿多彩。康熙七年(1668)春,李良年在京师请他的好友、明代画家文徵明后裔文点为他作《武曾灌园图》。“年非欲为名高者也,年母老矣,盖将归而求数亩之地发遂吾养焉”,意思是说,他请人画此图不为名利,只是奉母承欢、回家浇菜园罢了。李良年的确受母亲顾孺人的影响甚深,存在这种朝夕侍奉之志也是人之常情,那么这种“养母”的声明到底是心志向往还是另有隐情呢?《武曾灌园图》图成之后,共有朱彝尊等20位名士为之题咏,其中任户部主事的汪琬四次在图尾作跋,其中一首长诗说:“李郎家无卓锥地,规作菜过非老计。即拋儒服荷长锄,去逐园丁谋种艺。黄花紫萼交加开,绕篱蛱蝶争徘徊。日斜刚抱溪头饔,恰值前山暮雨来。数亩方畦差自给,底用携筐拾茅粟。闻来学煮东坡羹,芦菔蔓菁皆可食。西邻种禾苦未收,催租县吏纷诛求。李郎独饱园蔬味,夏税秋粮百不忧。”。汪辑在题咏中指出了李良年隐孝之思背后的无奈抉择,点出了他怀才不遇与不肯折腰逢迎的性格特征。

  《武曾灌园图》载满了李良年灌园养母的闲情高志,但他终是一生漂泊,导致灌园难谋,养母未遂。这种个人愿望与社会期待的相违,使得他频频叹息辜负了这灌园之志,以至在梦中也感叹自己息游不止。直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他51岁时才“筑秋锦山房于长水上梅会里之漾葭湾”,并将其中一间屋舍命名为“息游草堂”。此后,他都在这里“归治耕稼,闲艺蔬果”,直到终老。

  《武曾灌园图》后来与朱彝尊的《烟雨归耕图》和陈维崧的《迦陵先生填词图》合称为康熙时期传世的三大名画。

标签:人文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