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制的压模板,组合装的月饼模具,一次可做6枚的糕饼模具……如今,越来越多的糕点行业走入了“机器时代”,这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物件,也成了稀罕物。最近,新塍古镇上一家传承百年糕点制作工艺的匠人——郭升,在家搜罗出了数百件用于糕点制作的老物件,希望通过老物件带市民们“穿越时空”,看时代变迁。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新塍古镇人民路上的“郭家铺子”,古色古香的装潢让人眼前一亮,店主郭升正在归整老物件。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物件中,有斑驳破损的老式木箱,形状各异、花式各样的月饼模具,还有一些琢磨不出有何用处的巧件儿……
“我们家光大大小小的月饼模具就有上百件,这几个是我爷爷辈自制的模具,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这也可以说是初代月饼模具,是由两块组成,一块木板上雕刻相应的花纹,一块镂空的木板就是用来模压饼形和大小的。”郭升说,这组月饼的模具还是比较“落后”的,是由两块长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5厘米的木板组成,在制作糕点的过程中会比较繁琐,后来慢慢“合二为一”演变成为整块雕刻而成的模具,“也是目前大家比较常见的。”郭升还说,这些看似简单的模具在使用的时候也很有讲究,“首先要在模具里撒上一层面粉,然后将包好馅儿的饼胚放进模具中,用手压实,再在案板上敲击模具上下左右的四周,最后才能脱胚。”
记者在这些模具中还看到了可以“一次量产”的长条形的模具。“这个长约50厘米的模具是用来制作杏仁饼、桃酥饼的,使用方式和月饼模具类似,但是它能一次性做6块小型的饼干。”郭升一边介绍一边拿出了一件铜制的“镊子”。他说,这件特制的“镊子”他也不完全清楚是用来做什么的,但是根据“镊子”顶端还有小小的“滚刀”可以猜测是用来给糕点压制花纹用的,“这件东西还是爷爷辈自己做的,具体的用途传到我们这辈也有些模糊了。”
说起做糕点的制作流程,郭升便如数家珍,他说自家做的月饼,其特色就是纯手工,尽管现在这些老物件慢慢被更为轻便、简单的模具所代替,但是从选料、调馅、和面、成形、打压、烘烤等每一道工序依然还是坚守纯手工制作的“祖训”。除了拥有一系列糕点制作的老物件,郭升说,他家还有一本“糕点族谱”,记录着他们世世代代相传下来的制作配方,“每一代都有新的配方和款式写进去,整本‘族谱’已经有糖、糕、饼三大类的上百种制作配方。”
出身糕点世家的郭升说,先辈们以前就是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传到他这一代,依然如此。据悉,“郭家铺子”的创始人叫周桂宝,曾在海宁陈阁老家掌握了不少中式苏式糕饼的技艺。随后,周桂宝嫁至嘉兴,夫妻俩便在禾城开启了“老源盛”的时代。抗战爆发后,“老源盛”搬至新塍镇,直至日寇入侵新塍,“老源盛”时代才结束。抗战胜利后,周桂宝的女儿陈碧云又一心想复兴家族产业,便与丈夫郭官军(周桂宝的徒弟)开办了“郭家铺子”,沿袭着传统的糕点制作手艺。解放后,“郭家铺子”又被并入新塍食品厂,郭升的祖辈们又相继将自身所学奉献给了新塍食品厂,不仅制作出不少现在郭升所留存的老物件,还为新塍培养了一大批糕点技师,为如今古镇糕点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记者了解到,目前郭升和妻子都放弃了原先稳定的工作,一心跟着母亲田美珍坚守传统糕点制作。“糕点制作传承到现在,不仅是一门营生的手艺,更是我们不能丢的根和魂。”郭升说,接下来,他准备将这些老物件进行整理和维护,并在自己的工厂内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祖辈们的匠心,也了解新塍糕点的百年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