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王江泾的弄堂
2016年9月23日 08:55 来源: 嘉兴日报 欧福泰

  ※历史吧

  自南宋以来,王江泾镇由于丝绸业的发达,商业日趋兴盛,人口骤增,与新塍、陡门、濮院合称为秀水县四大镇。至清乾嘉时代,王江泾集镇已成“烟户万家”的巨镇。据清末《闻川缀旧诗》载:(王江泾镇)“宋元明以来,望族聚处,蒸蒸富庶有,清乾嘉之际,烟火万家,其民多以织缯为业,日出千匹,衣被数州郡。”清嘉庆、道光间,全镇丝绸业鼎盛,由“日出千匹”一跃而为“日出万绸”。镇区的繁荣,带来镇区道路的四通八达。当时王江泾集镇有三街(一里街、丝行街、百岁街)、十坊(闻店坊、射襄坊、济阳坊、浔阳坊、欢乐坊、万福坊、定中坊、会源坊、太平坊、郁家坊)、五埭(高家埭、河西埭、南埭、三官埭、河北埭)。与街相通的弄堂共有二十六条,虽然短而狭,但因毗邻大街,不乏商店铺肆、豪门富宅,十分热闹。

  北宋末年,由于北方金国的入侵,赵构南渡,偏安一隅,建都于临安(今杭州)。宋都南迁,带动了王江泾集镇的经济发展,工商繁盛,人才荟萃。王江泾集镇更是成为官宦退隐、富户别墅、学士散居之地,诗书之家不少。文化人喜欢精心营造房舍,而富商大贾也跟风上,聘请一帮文人帮助筹划。据古籍载,明清时的王江泾镇区有不少精美的宅院。为适应江南气候,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和院落,结构多是瓦顶、空斗墙、马头墙等,建筑呈现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群体风貌。在一座座富有特色的建筑住宅之间,就隐藏着颇有特色的二十六条弄堂。

  王江泾集镇弄堂名称极富民间色彩。由于居住的较多都是达官贵人,人数众多,因此镇内弄堂多以姓氏命名,有李家弄、陶家弄、计家弄、万家弄、金家弄、屈家弄、张家弄、钱家弄、钮家弄。如南宋时随宋高宗南渡至王江泾的将仕郎陶观,其后裔历经各代在王江泾繁衍甚多,曾出现陶造图、陶允中、陶宜中、陶长原等陶家名人,直至清末还出了个两广总督陶模,因此有条“陶家弄”不足为怪。建于1862年的钱家弄,南起一里街,北至鸿运路,弄内居住的多为钱姓人家,故命名为“钱家弄”。此弄目前还在,全长168米,宽窄不一。计家弄则多为计姓大户人家,其中明清时较为知名的有书画家计埏、计宝鐄、计宝斋、计芬、计堉,藏书家计标等。除姓氏外,王江泾的弄堂还根据特色命名。如建于1864年的堂楼弄,南起一里街,北至万福路,目前尚存106米。古时这条弄堂建有许多跨弄楼,既方便路人躲雨,又可以增加建筑面积,因此取名“堂楼弄”。再如建于1891年的淘沙弄,因整条弄堂不是用石板铺筑,而是用泥沙筑成,故而得名。

  经济的繁荣,也在王江泾弄堂的名称上烙下了印记。有几条较有名气的弄堂,都是以弄内众多店铺或是作坊而命名。比如,当时从北方迁居过来许多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的人,都喜爱吃面食,因此有一条分布较多面店的弄堂叫做“面店弄”。王江泾水网密布,水产品较多,由此得名的有鱼行弄、桐油弄、四店弄。经济发达,老板们和金融当铺联系甚多,也免不了要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因此就出现了当弄、财神弄。当地丝织业发达,织机上的重要部件筘件是必不可少的,平时损耗也较多,因此就出现了专事较多出售与修理筘件的筘店弄。另外还有一些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混堂弄、牛窝弄、臭弄、仓场弄、轿子弄等。据史料记载,当时这些弄堂遍布丝行、绸行、茶楼、酒肆等,十分热闹。

  我曾寻访王江泾集镇遗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弄堂,发现弄堂两侧建筑的木门在岁月侵蚀下,已显得破烂不堪,院墙内的粉墙黛瓦早已染上了斑斑点点的青灰,但仍看得出原来达官贵族的痕迹。据当地老人叙说,弄堂两侧以前有大户人家和普通百姓居住。有楼房(二层楼)、天井的一般为富商官宦的大宅,少则三进,多则九进。普通百姓则居住在弄堂边的独门独户或是一个天井里数户人家。我发现较多弄堂终归不太直,通到街上也是曲里拐弯,有些弄堂索性来个直角拐弯。这又是何故?一位老人告诉我,有句老话“两头直通,人财两空”,如果一条弄堂直通通的,风就会大,台风来了更甚。而且弄堂的两头直通,于社会治安不利,至少会方便小偷的逃遁。听了此言,我才恍然大悟。

  王江泾地当要冲,历代均是战略要地。清咸丰十年(1860)四月,由于清军与太平军在王江泾集镇多次激战,住宅、店铺、茶肆等均被毁,弄堂也难逃厄运。“王江泾镇俱遭兵燹,尽存焦土。”(清光绪《吴江县续志》)1937年11月,日寇入侵王江泾镇,放火烧了三天三夜,王江泾集镇又成废墟。解放后,王江泾镇只剩下一里街和宅群之间的钱家弄、陶家弄、堂楼弄等几条古弄,而面店弄、筘店弄、桐油弄、当弄等早已不见踪迹。

  如今的王江泾,闻川路、北虹路、长虹路、万福路等商业街的500多家商店已成为居民聚会、购物、娱乐的中心。曾经有过的弄堂,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完整地承载着历史的信息,反映着王江泾人民的智慧,折射出当地人民独到的生活体验。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