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民侨工委提供
“平时除了在王江泾医院为患者诊疗看病之外,周末或者休息时间,都会跑到市一院去黏着师父,从他身上‘偷’技术,提高自己的诊疗能力。”马冬娟是市第一医院王江泾分院的一名医生,最近遇到的一位患者就让她很有成就感,之前在王江泾医院很少碰到早期肺癌并发阻塞性肺炎的病例,因为在嘉兴市第一医院“偷师”期间,遇到过类似的病例,于是马冬娟将自己的初步诊疗设想与其“师父”进行了探讨,最终确认她的诊断方向是正确的。
随着医疗资源、人才资源的“双下沉”,秀洲本土团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前很多基层医院无法看的病,现在也都能看了,越来越多的秀洲乡镇百姓在“家门口”就得到了一流专家的救治。
2016年是秀洲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二年,秀洲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总体情况如何?存在哪些制约水平提升的瓶颈?如何提升这些短板,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今年秀洲区人大常委会将全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情况列入了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并于6月中旬开始,围绕全区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总量、提升基层网底服务能力、提升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工作情况开展全面调研,着重了解医疗服务“双下沉、两提升”相关工作及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困难和相关措施,形成了专门的调研报告。在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全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情况的报告,集思广益,为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言献策。
集中调研
全面了解发展现状
“医院建筑面积有多少?”“计划设置多少个床位?”“预计何时建成使用?”6月15日,秀洲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到新塍镇调研在建项目,详细了解了新塍镇医院迁建项目的情况。
据了解,新塍医院整体迁建项目一期工程规划用地30亩,建筑面积19900平方米,总投资约8480.75万元,设置床位230张,服务人口将达20万人,预计在2017年底完工。届时,新院将为当地百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满足当地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新塍医院始建于1954年,医院内部环境和设施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而新塍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将把新塍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一个层次。”调研组相关负责人说。
在集中调研期间,每个主体的在建医疗卫生项目都是调研组实地察看的重点。“从调研情况看,秀洲区各镇、街道都有在建的硬件设施、配套设施或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且大部分已经开工建设,相信这些项目的建成使用将改善全区医疗卫生服务环境。”该负责人表示。
除了一批在建项目,秀洲区现有医疗资源总量也形成了一定规模。调研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区共有医疗机构卫生机构128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06家,民营医疗机构22家。公立医疗机构中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室)80家。
“全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建立。”该负责人评价说,在医疗业务上,秀洲区已经形成以浙江新安国际医院为龙头、3家区内公立二级医院为骨干、8家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8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区妇保院、区康安医院等提供专科诊疗的医疗服务网络,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
医疗联合体的发展成效也成为调研组的关注点,先后走访了市中医院新塍分院、市妇保院秀洲分院、市第一医院王江泾分院等医疗综合体。“通过全托管、业务托管、专科攻坚等多种形式,医疗综合体都承接了上级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调研组相关成员说,比如市妇保院秀洲分院门诊人次增加了40.46%,本地产妇分娩数增加了111%,群众认同度越来越高。
此外,秀洲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也让调研组印象深刻。从调研汇总情况看,秀洲区目前已完成覆盖各站点的统一卫生专网、区域HIS(医院信息系统)、LIS(实验室系统)等信息化建设。今年完成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传染病和慢病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并实现与区域HIS和省及国家互联互通。并探索建立公共卫生疾病档案库、接种档案库、病原识别库三大基础数据库和本地应用系统,建立区域传染病协同管理、慢性病协同管理等8个协同系统,提高了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查找短板
明确提升路径
深入细致的调研,在反映秀洲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留不住、招不进、用不上”就是当前秀洲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难题。“2012年至2015年间,在编人员共辞职36人,非编人员年均流失56人。2012年以来,全区共推出医疗卫生招聘岗位257个,实际招录到区外医务人员和应届毕业生却远远满足不了基层需求。这些数字体现了秀洲区医疗卫生队伍面临着严峻考验。”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民侨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审议区政府关于全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情况的报告时,人才问题也成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关注重点。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建议,要进一步创新人才机制,加快培养本土医疗卫生专业人才,补充新生力量,逐步更替乡村医生。对紧缺专业卫技人才,放宽引进条件,简化引进方式。稳定优秀非编人员队伍,建立相关机制,对取得中级职称的高年资合同工纳入编制管理。
在“双下沉、两提升”方面,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注重“可持续”,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从合作向深度融合转变,打造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加大激励力度,把本土医务人才队伍带起来、储起来,培养留得下的专家队伍。同时注重“满意度”,不断为区内医疗机构承接上级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保障,鼓励其它基层医疗单位根据各自实际,与上级医院和区内其它医疗机构开展多形式的合作,不断推进医疗服务改革创新,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
除了人才与资源,如何让财政发挥更有效的保障力,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补偿模式,建立医疗卫生长效综合保障机制。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和范围,按照经常性支出和建设发展支出制定相应的补助模式,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疗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机制,切实发挥财政的保障作用,努力增强秀洲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群众获得感,为群众提供多层次、高质量、更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