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王店镇上有一家闻名全镇的“唐记糕团店”。
这店之所以出名,因其糕团嚼起来喷松且柔糯,不粘牙,口味甚佳,而且品种繁多。方糕分为鲜肉方糕、豆沙方糕、白糖方糕,团子则分为鲜肉团子、豆沙团子、粢米团子、青团子,食客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购。
店主姓唐,名锦华,四十上下,中等偏高的身材,一双大眼滴溜溜地转个不停。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是在用心做糕团的。
我家离他的店面仅十步距离,小时候常常去看他做糕团。嘴馋了,免不了向母亲要上三分钱,买上一块细细品尝。我爱吃咸食,因此购买时常常选鲜肉方糕或鲜肉团子,总之是轮换着吃。那时母亲常吃早茶,也免不了带上两块鲜肉方糕,一边喝茶,一边吃方糕,权当一顿早餐。
唐记糕团店早晨三四点钟就开始揉粉、生炉子。老唐的妻子身体不好,所以店里的一切活儿全由他一人担当,而磨粉的事则托别人代劳。
老唐捏的团子可谓一绝。如果用秤来称分量,不会误差一钱。每只团子大小一律,有模有样,馅都是新鲜的。鲜肉团子咸淡适中,豆沙团子也是甜得恰到好处。这大概就是唐记糕团店之所以受到众多食客喜爱的缘故。
春冬季节,唐记糕团店一般只卖一个上午。但到春末、夏秋季节,则增加下午的时令糕点,比如“鹅头颈”、枣子糕、绿豆糕,以供食客午后充饥。
他做的“鹅头颈”堪称王店一绝,他也是王店唯一会做这个糕点的店家。远近的乡邻到了盛夏季节,都会从各处跑来品尝。买到的吃得津津有味,买不到的则唉声叹气。
盛夏季节的食品最难保存。做多了,剩下的到第二天就变味、变坏,不像现在有冰箱存放。因此老唐宁可做得少点,也要保证质量。对买不到的食客,老唐会客气地说一声:“对不起,明天请早!”食客们听了,心里也是舒服的,经常第二天早早地来店里选购。
有一个星期天,我吃过中饭便早早地来到老唐的店门口,看他做“鹅头颈”。他先是揉粉,然后放到蒸笼里蒸。待粉蒸熟后,再摊到台板桌上。稍凉一点后,便用手揉搓成长长的粉条,足足有一米半长。然后用圆棍压成长长的粉饼,加入事先煮好的细豆沙。再将粉饼卷成一条长长的粉团,且不留缝隙。最后用一把锋利的刀一块一块地切。当时的我看得出神,却不敢声张,生怕被他赶走。待老唐切完粉饼,我一看就傻眼了,每块大小几乎一模一样!这时,站在店门前的人群便有些骚动起来,你一块,我一块。站在前面的自然来得早,近水楼台先得月。到下午三点半左右,“鹅头颈”就差不多全卖完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56年。那时国家实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老唐的糕团店也划并入王店镇糕团合作小组。如今人们在谈论王店的食品时,总免不了还要说说唐锦华当年高超的糕点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