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全市高中段学校招生政策正式发布
2016年5月25日 09:00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俞佩忠 通讯员 张强 龚磊

市本级17所高中段学校将招收10799名新生
  

  记者昨天从市教育局获悉,嘉兴市201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已经正式出台,今年中考考试科目、分值和考时与去年相同,市本级17所高中段学校(包括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招生总数为10799名,比去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

  6月13日至15日开考

  数学和社会继续开卷考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考的科目、分值、考试用时和顺序均与去年一致,社会·思品、数学两学科继续实行开卷考试,允许考生携带纸质资料。科学和社会·思品两学科仍将设置选择性内容,供考生自主选择。”市教育局基教处负责人介绍,科学学科选择性题目为40分左右,考生可分别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两题中选做一题;社会·思品学科选择性题目为20分左右,考生可分别在历史和社会等领域两题中选做一题。

  据悉,今年的中考命题仍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进行,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2016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内容标准和要求命题。试题应突出能力导向,减少机械性记忆内容,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难度系数均控制在0.70至0.75之间。

  在时间安排上,全市中考统一在6月13日至15日进行。具体考试日期为:13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英语;14日上午考科学,下午考社会·思品;15日上午考数学。中考文化课成绩满分值为720分,体育考试科目满分为30分,实验操作考查满分为10分,升学考试总分满分值为760分。所有学科考试均不得使用计算器。

  据悉,市本级、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将进一步指导各学校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段学校录取新生的依据。要求各初中学校完善初中学生成长档案(包括各学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和评价办法,认真做好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定向分配生资格推荐。规定今年定向分配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第必须达到2A2B及以上,其中“品行修养”必须为A,录取为普高第一批次的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第应达到1A2B1C及以上。

  市本级17所高中段学校

  将招10799名新生

  根据文件,今年的高中招生将严格执行计划,坚持规范招生,按普职基本相当的原则制定招生计划。严禁超计划招生或有偿招生,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区域招生计划。公办学校除省教育厅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市有关部门联合批准的嘉兴市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嘉兴一中),可面向全市招生外,其他公办学校一律不得跨县域招生。

  规范民办普通高中招生。在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前提下,民办普通高中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原则上可以放宽至当地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下15分(含)以内,降分录取的学生享受当地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上学生相同的收费政策和待遇。对于擅自超计划、超招生范围招生和超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招收的学生,将不予注册学籍,遗留问题由招生学校负责。

  严格执行招生计划。根据文件,今年市本级高中段学校(包括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招生总数为10799人,其中13所普通高中学校计划招生135个班计5799人(其中面向市本级招生5039人),4所中职类学校计划招生5000人。

  完善定向分配招生制度,鼓励学校多元特色发展。按照规定,市本级具有招收定向分配生资格的学校为嘉兴一中、秀州中学、嘉兴高级中学三所学校,具体招生计划数分别为272名、240名、215名。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普通高中学校招收特长生或举办特色班,其中特长生招生计划控制在5%以内。

  在中考加分上,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规定,除了政策类加分外(具体对象为现役军人子女、烈士子女、少数民族考生,以及归侨、华侨、高层次回国留学人员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从今年起,全市统一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等高中招生加分项目,有相应特长的考生可报考高中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等项目特长生或特色班。考生的相关特长及表现要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供高中学校录取时参考。

  在新居民随迁子女升学方面,2016年,申请就读我市公办高中段学校的新居民子女,必须是具备我市初中学籍,并连续就读三年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同时符合学生法定监护人在本市范围内取得《浙江省居住证》两年及以上,并在本市范围内连续缴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两年及以上(截至2016年5月31日)等条件。法定监护人持有的《浙江省居住证》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缴纳地不一致的新居民子女,可向当前就读初中学校所在地的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申请就读。

标签:嘉兴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